傅首尔表示“长辈别总和子女说不在意”:其实表达付出是需要智慧的
在新一期的《屋檐之夏》里,傅首尔表示:希望长辈别总和儿女说不在意。
只有表达需求,儿女们才知道父母需要什么!
很赞同傅首尔的说法。
中国式父母几乎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为了子女任劳任怨,付出一切。
好不容易有一天子女长大成人有出息后,可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了,他们又不舍得让子女付出。
子女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说什么都不需要。
子女给他们生活费,他们也拒绝接受,恐怕给孩子们带来负担,到最后子女就以为他们真的不需要。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他们也想要子女的陪伴,也想要子女的关心,想让子女给自己不定期地带来一些惊喜。
但是内心的责任感又迫使他们告诉自己不能麻烦孩子。
所以这就导致了,每次子女问他们有什么需求,他们会说什么也不需要。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受到了我们这种文化的影响。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想观念。
那么为什么父母会和子女说不在意的话呢?
0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
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全部,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全都给孩子,尤其是老人。
她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时间一久,慢慢就会受到影响。
从而觉得作为父母就应该尽己所能地为孩子付出一切。
而且,她们一旦形成这种观念之后。
随着她们年龄的增长,哪怕别人再劝她,应该接受子女对自己的付出,她们也听不进去。
因为这种疼爱子女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们心里,哪能说改变就能改变呢?
比如说我奶奶吧,我奶奶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女性,其实可以说是溺爱了。
因为她对我大伯和我爸比较溺爱。
小时候大伯和爸爸基本上都没有干过活,做饭这种有些难度的就更不用说了。
导致现在我爸还不会做饭,洗衣服也不怎么干净,还形成了一种非常依赖我妈做家务的习惯。
这些不得不说和奶奶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与我妈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时候,奶奶拿了退休工资,她还会给大伯和我爸,虽然大伯和我爸不会要她的钱。
或者买了些她喜欢吃的东西,她也会舍不得吃完,留一些给我爸,等他回来吃。
吃饭的时候,她也会把肉都给我爸和大伯,自己不吃。
每次我看到都会说:“奶奶你自己多吃一些啊。
我爸都已经长大了,你现在应该多为自己考虑了,不要再把他当成孩子看了。”
虽然奶奶当时嘴上答应得很好,但后来该怎么样她还是怎么样。
那时候我就明白,奶奶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说的。
她生活了几十年,这种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就像深长在土里几十年的竹子,你拔它是拔不掉的。
知道她习惯这样,我们也就随她了。
02怕给子女添麻烦
很多父母不愿意和子女提要求,或者接受子女的好意,其实是害怕给子女添麻烦。
爱一个人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她做这件事之前,会先想一想,这样做会不会让对方不开心不舒服。
确定不会产生影响之后,她才会做,而父母就是这样。
说到这个,我想起来去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
《三十而已》里面有这样一段剧情。
顾佳的爸爸退休之后决定去养老院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他没有打算去女儿家养老。
顾佳好多次让他去自己家里住,可他就是不愿意。
他说自己现在身体健康,还能照顾自己,没必要麻烦她。
顾佳从小母亲去世的早,是她爸爸一个人把她带大的。
正因如此,让她过早学会了独立生活。
现在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所以就想报答父亲,让父亲和她一起生活。
但作为父亲,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他就以住养老院为由拒绝了。
顾佳的爸爸是真的不想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吗?
并不是,没有哪个父母是不想见到子女的。
只是他知道,女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不应该去打扰女儿的生活。
虽然他和女儿是亲人,但是还有女婿。
时间长了,保不准就会有摩擦,到那时,女儿夹在中间会很为难。
而且如果他过去,女儿既要照顾孩子老公,又要照顾他,会非常辛苦。
他不想看到女儿那么累,既然不能帮助女儿分担压力,那就只能不给她添麻烦。
这个剧情其实就是反应了社会现实。
生活中有很多像顾佳父亲这样的父母,他们把孩子养大之后,选择独自生活,不去打扰孩子。
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很大。
不仅有房贷车贷的压力,还有孩子教育问题的压力,他们身上负担太重。
作为父母,既然不能为子女分担压力,那就只能避免给他们增加负担。
所以说,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因为疼爱,所以他们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先考虑我们幸不幸福。
只要我们幸福了,他们也就放心了。
03已经成为习惯
最后,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从孩子出生下来到十八岁成年,甚至不止十八年。
中国的父母与西方国家的父母不一样,我们哪怕成年了,父母依然会照顾我们,不放心我们。
这样一算,父母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都在照顾我们。
所以对于我们的爱和照顾,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我们可以看看周围,哪怕有些人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
他们的父母还是不放心他们,依然有时候想去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
像我现在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已经工作挣钱了。
我妈有时候还会问我有没有钱花。
其实,她们并不是离不开孩子,只是疼爱孩子已经成了她们的习惯。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我觉得和父母苦口婆心地说是没有太大用的。
哪怕你今天和她说:“妈,你有什么需要就告诉我,不要怕麻烦我。”
他们大概率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是很难改变和扭转的。
既然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那么作为子女,我们就平时多关心关心父母。
留意父母想要的东西,看看父母需要什么,然后在无意中买了给他们。
或者放假休息了就回家多陪陪父母。
当然,这个世界上总有例外,有一心只为子女着想的父母。
那么就有不疼爱子女,一心只为索取的父母,比如说樊胜美的父母。
当时看《欢乐颂》的时候,对于樊胜美父母的做法,我是很气愤的。
我想不通樊胜美为什么不脱离这样的家庭呢?
后来才想明白,有时候她们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下生活久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甚至已经失去了想逃离的想法。
还有前段时间上海14岁女孩跳楼事件。
因为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又太大,甚至做得不好还会遭到妈妈的恶语相向和毒打。
最终她忍受不了,从14楼一跃而下,留下了三页纸的遗书,14岁的花季年龄就这样消逝。
本来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够,父母的期望变得又很偏执,那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像这样的父母应该对子女怎么做呢?
首先,尊重子女。
很多父母总以为我们是他的孩子,就可以不顾对方的感受。
对孩子恶语相向,拳打脚踢,结果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杆秤。
父母对她怎么样,以及对她的教育方式,会深深地影响着她。
如果父母不尊重子女,那么子女不仅内心会受到伤害。
而且她以后也会用这种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经常说,子女的表现其实更多的是父母的缩影。
其次,多与子女交流。
虽然子女和自己相差很多岁,但是父母依然有必要和他们交流,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为什么现在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呢?
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父母没有与孩子进行内心的交流。
这个年龄段是孩子最需要关注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安慰。
所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同时和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也能避免彼此之间产生误会。
最后,不要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子女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说明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
更不应该通过孩子去获得利益,让孩子给自己挣面子。
而是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相处,和他们交流。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平等,他们才会对父母放下戒备。
当然,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他们会为子女考虑,避免给子女增加负担。
那么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他们只想多看看子女,让子女多陪陪他们。
就像那句话说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的时候,还能有歇息和依靠的地方;
父母不在了,就只剩下回归的路途。
所以,常回家看看父母,多陪陪父母,对于他们而言,其实也足够了。
作者 | 南希 安徽大学翻译硕士,通过人事部三级笔译,深入两性情感领域研究,擅长从情感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更多人觉知,变成更好的自己。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qg/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