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好孩子朱朝阳,是怎么变“坏”的?
最近新上映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引起大家一致好评的同时,也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家庭教育上。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切;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朱朝阳身上尤为凸显。
单亲家庭的朱朝阳,孤单而心思缜密。重组家庭里的朱晶晶,由于父母溺爱而飞扬跋扈。
从福利院逃出来的严良和岳普,由于缺乏教育引导,在事物的认知上是有缺陷的。
而干部家庭的叶驰敏,即使有着不小的嫉妒心理,但由于有一个寓教于乐的爸爸,在剧终,她却有着不小的改变。
看完这部剧后,我们会忍不住去深究“好孩子朱朝阳变坏”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其中是不是揭示了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01问题一: 母亲强烈的控制欲让孩子窒息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在这部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够对朱朝阳的家庭感同身受,有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是怎样的体验?答案是会令我们感到窒息。
朱朝阳的黑化与原生家庭、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朝阳妈妈是爱他的,尽可能满足朝阳的物质生活;
为了他拒绝再婚,但这样的爱控制欲太强、过于压抑、沉重。
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儿子的身上,她在景区上班,并不能时时在孩子身边照顾,但她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却无时不在。
在剧中,她给孩子准备的食物经常是烧麦、牛奶和鱼(认为吃鱼补脑),却不了解其实儿子更喜欢吃面包和甜品,喜欢喝的也是可乐这样的汽水。
她总是“为了儿子好”,却不曾了解过孩子的真正喜好;有的时候,其实是在找自己作为母亲的存在感。
她跟儿子的对话永远仅限于——“吃饭吃什么,学习学什么,考试考了多少分。”从未问过一句:“你最近过得开心吗?”看似事无巨细的照料,背后却空洞、冷漠的可怕。
说到底,朱朝阳就是妈妈的“工具人”。
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承担母亲的所有期待、焦虑跟不安。
一个被最爱的人如此“利用”的孩子,他有一天突然转过头去无情地利用别人,似乎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问题二: 父爱的缺失让孩子偏激
父亲角色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起到关键作用。
剧中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有了婚外恋之后,他与周春红离婚,并重新组建了家庭,与第二任妻子王瑶有了女儿朱晶晶。
有了新家庭后,朱永平疏于关心朱朝阳,就连朱朝阳成绩总是第一名他也不知道。
每次见面都想通过给钱来变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事实上却对孩子的生活情况一无所知。
儿子的成绩都是通过牌友才知道的,连孩子的衣服、鞋子都旧了也是通过牌友才知道的;带着儿子去买鞋却不知道他的鞋码。
相对比之下,朝阳的同学叶驰敏家的教育观更为科学。
虽然叶家也是离异家庭,孩子跟着爸爸生活,但父女关系很和谐,叶父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而不是像周春红那样给予孩子无声、沉重的压力。
考了第二名的叶驰敏很不甘心,但叶父却很开心地安慰女儿说第二名也很好啊,其实他就是不愿意女儿过早地承担太多压力。
叶父虽然工作忙,也会抽时间和女儿一起相处,写作业、买辅导书籍、聊学校生活。
叶驰敏是幸福的,她不用刻意隐藏自己的内心,随时能和爸爸倾诉。
问题三: 缺乏沟通让母子产生嫌隙
前段时间震惊全国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让人唏嘘,“完美小孩,预谋缜密,恐怖杀人,潜逃3年”,想想这些词就令人不寒而栗。
背后的原因正是母亲强势的爱让他透不过气,母子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才造成悲剧的产生。
在剧中,周春红看似给予了孩子很多的自由和信任。
但这也正表现出了她关心的更多是孩子的成绩。
只有学习优秀,周春红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周春红毫不在乎朝阳的校园生活,也从不曾给孩子机会沟通心里的委屈。
作为妈妈,她看到的孩子,是一个每次考试都是年纪第一的学霸孩子,但她却不知,儿子是个在学校里没有任何朋友、一直被孤立的孩子。
朝阳在学校受了欺负不敢告诉老师;
在家长会上老师提出父母要关心一下孩子内向的问题,而他妈妈却说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学生不用社交,学生就是要好好学习的,其他的事都不用理。
这也正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他们以保护孩子的名义不让他们去了解成人世界,不愿意向他们诉说自己的难处,母子之间互相不理解,往往就有了误会的开始。
因此,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养育,是一门学问。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家庭作为离孩子这颗小树最近的树、陪着孩子时间最长的云,其作用是巨大的。
02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1.废除惩罚
很多家长相信:棒棍底下出孝子。
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惩罚是制止孩子犯错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有太多的经典育儿著作里都提到了惩罚、羞辱会影响孩子日后的自我认同感。
a.惩罚造成的四个长期结局:
①【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②【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③【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就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④【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这四个长期结局其实也就是一些经典育儿书籍里说到的四个R原则。
不打骂孩子并非是对问题置之不理,它需要家长花费精力和心思,通过正面、善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比如低龄的小朋友,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或是其它形式来开展教育方式;年龄大一点的小朋友,就可以平等地沟通、讲道理,以身示范。
2.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大家身边是不是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无论我们做得多好,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做得更好,比我们听话、比我们懂事、比我们成绩好。
其实这种比较法并不会激励孩子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如果父母习惯性拿孩子去比较的话,久而久之小朋友就会丧失了自信心,他的潜力便他不敢给自己的父母看到。
关于认同感这部分,推荐《发展心理学》这本书,里面也有类似的陈述——“对孩子来说,如果总无法获得明确的认同感,处于漫无目的的混乱水平,最终会使个体变得压抑和失去自信,也可能导致消极认同,甚至成为害群之马、罪犯或者成为失败者。”
3.言传身教:与孩子一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分享过自己的一些带娃经验,比如他的孩子在从未受引导的情况下成了阿根廷队的球迷、喜欢看纸质书等等行为表现,而这些都是白岩松和妻子的爱好。
晚上坐电梯上楼,走出电梯时,白岩松通常会将楼层按钮按在“1”,等电梯下到一楼停住,这样就方便别人上楼。后来,这也成为了孩子的一个习惯。
4.做善于反思的父母
父母的反思性可以提升亲子关系中的安全依恋。
也就说父母反思可以让儿童的情绪能被父母理解,父母的行为能被儿童理解,这种亲子共情性的理解和情绪互动会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
儿童的心智化系统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并非天生具有反思的能力,只有与具有反思能力的思考者建立关系,他们才能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思考者。
也就是说,当育儿出现问题时,先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等。
必要时,可以学习一些育儿课程,看一些育儿书籍,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等,只有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孩子从来都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成长的,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作为父母,如果在育儿过程中,不经常去刻意察觉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那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所以说,育儿的过程也应该是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要教育好孩子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去反思、去改变,以身示范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作者 | 卢博 情感咨询师,从14年开始专注于情感领域。擅长于情绪聚焦疗法,帮助来访者在体验中实现情绪的转变,从而解决感情中的一系列问题。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qg/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