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还想走下去的话,这3点千万不能问!
《再见爱人》有一期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嘉宾们在讨论“感情中的裂痕”这一话题。
黄执中说:“好的感情不是没有裂痕,而是满布裂痕却不破碎。”
沈奕斐赞同并且补充道:“所有的深度关系,都在经历裂缝以后。
一段好的感情,有裂痕但并没有分开。
但凡有裂痕,不要再往那使劲,使裂痕更大。
而是要慢慢修补,感觉到彼此的边界,然后停手,才会停止裂痕扩大。”
想要经营好一份感情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要慎重对待自己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心理学上有则“瀑布心理效应”,意思是越是亲密的人,越知道怎么伤害对方。
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就很容易刺痛对方。
的确,在深度关系里,我们都要见微知著。
不要等到裂痕无法修复的时候再选择挽救,不要轻易忽视那些需要警惕的信号。
见微知著需要感受到彼此的边界,修复裂痕需要避免叠加伤害,深度关系需要日常关注保养。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言语虐待有时候更加不容小觑。
感情中坚持这“三不问”,蕴含的爱与尊重,能让感情更长久。
01
不探问隐私,揭人伤疤
当两个人彼此喜欢,确立关系后,第一反应大概率是好奇和在意对方的过往和经历。
可有些人会恃宠而骄,仗着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过度探寻隐私话题。
从而填充自己的需求感,满足自己的窥探欲。
比如热议的“女生能问男生的前任吗”、“想翻对象的手机怎么办”等话题。
不是不能问,但是你要清晰自己问的心情和目的,是真的只是想更了解他,还是想要猜测、分析他?
如果对方介意,你是停止还是会继续问?
如果问了之后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你会相信对方吗?
请一定记得,对方有不讲的权利。
可以问,但不要探问。
如果对方不愿意讲,或者涉及到了隐私,或者没有到合适的时机。
无论如何,试着和他站在一边,尊重他的私人空间,保护他不讲的权利。
当然,在双方向着深度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闪烁其词、有所隐瞒,不是健康的处理感情的态度。
“对女人不能交心,交心之后就变成了交代,交代了之后,就变成了无法交代。”
电影《手机》里的这句台词代表了担忧坦白之后会被质问的一类人。
“要人知道自己有个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个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围城》里这句名言代表了需要隐私来增加神秘感和吸引力的一类人。
“你是不是有心事?”
“或许有一天,我会告诉你吧。”
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这两句台词代表了有难言之隐无法言说的一类人。
他是哪一类人?
对方不愿意讲述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那份原因是你可以接受的么?
可以用坦诚代替“问”,坦白你现在的担忧与疑虑,并试着了解背后的原因,商量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一方心理上有所隐瞒并抗拒的情况下,选择放平心态,释怀自己的了解欲,感受对方真实的情绪。
这种“不探问”所展露出的信赖与尊重,是格外有魅力的。
02
不质问动机,患得患失
有人说,吵架是检验爱情的不二之选。
的确,合适的人连吵架都是甜蜜的,是可以增进两个人的了解与默契的。
但也有很多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吵架,大多是沉浸在负面交流里拒绝一起沟通、解决问题的。
吵这种架的人,通常会质疑对方对自己有恶意,索取爱的表达,反复探究然后陷入怀疑的情绪里。
就像我一个朋友,甜蜜的时候跟对象卿卿我我,到处撒狗粮。
可三天两头跟男朋友撒泼吵架,嚷嚷着分道扬镳。
她男朋友总是回头哄她,言语中满满的包容与迁就,两个人很快和好。
后来吵架的频次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关系结束了。
她哭着来找我,问我原因,言语中全是难以置信。
我见过她吵架的方式,是女孩子常见的撒娇求在意。
可一旦某次对方语气上略微不好,她就会斥责加自贬:“你居然这样对我!”
“你果然不爱我了!”
“我就知道,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我听着都头疼,提醒过她,这种吵架方式是一种消耗。
可是她说:“可是我有什么错,我只是在意他,也想让他更在意我。”
她掩饰了自己的控制欲,用爱包装了求爱的需求,甚至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就像知名的汉隆剃刀理论表示的那样:“可以归结为愚蠢的,就不要用恶意解释。”
很多时候,一些话或者一些观点可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表述出来的。
如果每次都上纲上线,不就事论事,怀疑对方的动机,还贬低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不仅没有办法真正解决冲突,反而会伤害到你在意的爱人。
在乎也要注意处理方式呀,不要带着需求玩一些爱情把戏。
因为没有人有义务承担你带着伤人的利刺的焦虑。
如果关系只剩下了心累,那和互相折磨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是恋人,也不要用减分制苛责对方。
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不断撒泼、选择冷战只是为了博弈谁更爱的问题。
不仅相处起来很累,也早晚会把感情磨灭。
要知道你的在意,完全可以用更正向温和的方式表达。
“不质问”,就是表达爱与尊重,选择让对方踏实安心的方式。
03
不审问错误,责备猜疑
《再见爱人》里,王秋雨总是只认可自己的判断,经常对妻子朱雅琼说教式地批评、打压、发脾气。
在两性关系中,自恋式的否认极具杀伤力。
一旦意见不合就选择划分对错,求全责备,就事论事,情绪和感受被划分为不值一提。
十年的婚姻里,这种言语虐待也让朱雅琼变成了一个疲惫、自卑、患得患失的女人。
就像沈奕斐在节目上讲的:“你知道最破坏爱的东西是什么吗?
当你想用自己正确的观念,去让另外一个人按照你正确的思路去做的时候,它很破坏爱。”
是呀,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沟通,可是那种行为,称为指控也许更加合适。
《非暴力沟通》里有提及: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下意识选择指责对方的时候,一定要看清不满的背后是否因为自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你为什么不理我”,背后是对于亲密关系的在意;
“你从来没有理解过我”,背后是对于被包容被信任的渴望;
“你怎么能这样呢”,背后是对于纰漏难以解决的慌张以及对于事件失控的焦虑……
要求对方、责备对方、控制对方,这些都是妨碍关系发展的凶手,必须克服。
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对方说话。
给他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彼此都放下自己的猜测和预设。
拆掉框架,用归零的方式倾听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
黄执中曾讲述过他和妻子的小习惯,睡前聊天。
妻子用三五分钟讲述当天参加的活动,或者是做的事情,有怎样的感想。
在过程中,他不仅仅认真听,而且会去感受她的个性,她的观察,她经历的情绪。
黄执中感慨:“我们大部分的沟通是要解决问题。
可是一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也就不可能去沟通了。”
而倾听和感受的过程,远比呆板僵硬的就事论事,更能维护,保鲜爱。
试着放下自己的所有期待和目标,带着自己的全部的存在,投入地去和另外一个存在相处、相遇。
这种双方互相看见,彼此珍视的感受,要比对错更值得去享受。
甚至,有时候道歉不一定是因为错误,还记得那有名的自我疗愈的四句话么?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这四句话,也是“不审问”的意义。
我感恩你的存在,无论道歉亦或者道谢,都是因为爱。
作者|王京 小说创作者,古典文学沉迷者。涉猎中外哲学,相信但不迷信。喜欢钻研个体心理学,坚信个体具有主动创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qg/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