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走出焦虑的误区

走出焦虑的误区在现代社会中,谁没经历过生活的紧张、谁没体会过经济的拮据?柯云路的新书《焦虑症患者》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并走出焦虑的阴影。

重压下精英成了“神经症”

记者:您在书中称,中国心理学界大致把神经症分为了七个亚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癔病。其中,您为什么特别关注焦虑症并将其作为书名使用?

柯云路:在现代城市白领阶层中,在职场中努力奋斗打拼的这些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都是很常见的心理疾病,这本书总要用一个名字,那就用焦虑症好了。并且,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比较普遍的,用焦虑症能够触动大部分读者的心理关注度。不过,书名中用的“焦虑症”其实代表了整个范围的心理病症。

记者:一般心理疾病的病根在哪里?

柯云路: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现实原因,即患者可能经历了来自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殊遭遇,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精神难以承受。第二个来源,是童年时期的心理环境的影响,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儿时受到惊吓,比如家长的恫吓、父母的离异等特殊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会影响到成年以后。

记者: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也是心理病症的一个原因吧?

柯云路: 单纯地说,欲望并不是心理疾病形成的孤立原因。人人都有欲望,这是很正常的事,恰当的欲望还会推动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欲望都是比现实高一些的,而且是人千方百计想去实现的,那么在这样的欲望无法实现、被压抑时,与现实生活就发生了冲突,才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像焦虑症就是这样,过高的欲望实现不了、与现实的冲突太大,那就只能焦虑了。所以说,这个欲望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欲望是生活的动力,运动员有了拿金牌的欲望才更有可能获得胜利。另一方面,欲望过高就会产生急躁心理,有的教练甚至还打骂运动员,这时候教练就犯了焦虑症了。所以说,欲望一定要适度。一个国家如果太急躁了,就会犯“大跃进”那样的错误;一家公司急躁了,就可能决策失误,导致公司破产;一个人如果欲望过高,那肯定会累病的,人也就完了。那么,就应该适度下调、减少欲望和现实的冲突。

记者:书中贯穿了一个大学教授为名利所累而身患焦虑症等种种心理疾病,这是用虚构的人物来串联全书吗?

柯云路:书中提到的都是真实的个案,都是我和我身边的人平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察觉到了自己的问题,求我帮忙,我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后来,我发现这些个案很普遍,就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记者:心理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那么我们跟西方相比还存在多大差距?这两年心理学很热门,是不是已经进步很大了?

柯云路:对于这一点,我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对比和研究,了解是有限的。但从整体上看,应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还是表现在普及和重视程度上。西方很多人都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会定期与心理医生交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而心理医生在专业方面应该也是更加正规的。我们国内一些大中学和医院虽然也开设了心理科室,但就医情况并不那么好。

从总体来看,其虽然比较热,但社会认识仍然普遍不足。一般人生病去医院都已经很习惯了,但是心理上有毛病的人常常不会及时就医。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不承认自己有病,最后直到家人受不了了或者看到报纸、电视上的宣传了,或者是自己实在忍受不了了,才可能想到去医院就医。

心理疾病就像精神感冒

记者:确实,看了您的书后,觉得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自己)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病症,像我就经常怀疑自己没带钥匙。

柯云路:是啊,我跟你约好了10点钟采访,也总是提醒自己要注意时间。所以,有人把心理疾病比喻成“精神感冒”,就说明很普遍。但是,我之所以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写了几本书,现在还要写,就是因为仍然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我不会写感冒患者,因为感冒大家都懂,都知道怎么预防、怎么治疗,但是精神感冒很多人却还没有察觉,更谈不上治疗了。这样,对他本人、他身边的亲人以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记者:这两年心理学比较热门,给人感觉社会上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虽然能够提醒人的心理健康,可是,如果强调多了会不会反倒加重了人的心理负担?

柯云路:对心理疾病的宣传,如果像广告那样铺天盖地就太多余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对心理医学的常识还不太懂,甚至一无所知。所以说,我们还要更加重视,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记者:我看过一部电影,说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很会给人看病,可最后才知道,原来他自己也有着严重到了病态的心理问题。所以说,可能有人像我一样怀疑心理医生究竟能否起作用?

柯云路:你说的情况不能排除没有,但其实即使心理医生自己也有病,也不等于不能给别人看病啊。就像一般看生理疾病的医生,也有人治得了别人而治不了自己啊,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如果心理医生确实曾经有过这样的迷惘和病症,那么这种亲身体验应该对他治疗的病人是有益的。你说的情况不能说没有,但更普遍的事实是,大多数心理医生正在帮助病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记者:对于心理病患来说,恐怕很多人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毛病,更不喜欢向陌生的心理医生袒露自己的隐私。

柯云路: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隐瞒是最大的障碍。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是“晒”,即在网络上倾诉自己的一些际遇。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东西确实是不愿意公开的,比如说个人收入以及痛苦的经历、隐私等等,而且,心理疾病本身也会成为人们的一个隐私,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记者:这应该与社会的舆论氛围有关吧?

柯云路:凡是带有病患的人,都会遭到一定的社会歧视,这是事实。比如说肝炎,人们总是听之色变,如果社会对病人多一些理解、对这种病症多一些了解,社会风气就不会显得那么冷酷无情了。心理病患也一样,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如果一个人站出来说自己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就可能会被怀疑说“这人精神有毛病”。

记者:心理疾病的普遍,本身就让人感觉有些恐慌。

柯云路:这个过程也是很正常的。按照我的看法,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还没有到最危险的高发期,还会继续发展。因为,病症只有到了特别严重时才会引起人的注意,就像禽流感,现在人们不是比以前警觉多了?人们的神经通常是麻木的,只有在惨案(比如自杀事件等等个案)不断出现之后,才会引发注意。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且,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更惨烈的个案,焦虑症等病的严重程度还在与日俱增、迫使人们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解决心理问题 

 记者:现代心理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正心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真能做到正心修身,那么有些心理病症是不是就能迎刃而解了?

柯云路:你说的这种情况很美妙,初步考虑也有道理,但是可行性不大。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用儒家、道家的思想来调整身心状态,那怎么能对抗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呢?现代社会中需要的是急就章,整个社会气氛不配合,远水解不了近渴。

对于一些人来说,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运用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知识,对症下药。二是从长远来看,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滋养心灵、修身养性。但是,说实话,在当今这个后现代社会里,这种声音相对较弱。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焦虑症高发期,其社会原因就是我们正处在急速转型的时代,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的各种欲望被激发、动力强劲。比较一下,三四十年前吃大锅饭的时候,人人都穷、都麻木,但谁也不会焦虑;而到了50年后,经济发达了,像现在的北欧一样,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工作是为了乐趣,那么也就不会焦虑了。

记者:您在书里也提到了禅宗,禅宗对于心理疾病应该是有疗效的吧?

柯云路:禅宗是中国的本土化宗教,是佛教融合了中国文化,影响也很大,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劳苦大众都起到过疗伤和解脱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国人谈禅,一部分人是“口头禅”——说说而已。当然,也有人是真正用禅宗来解决问题的,禅宗确实是很高妙的。

记者:但是禅宗远远不够普及,是否是因为知识的限制,很多人还未接触到?

柯云路:禅宗讲究顿悟,其实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著名的六祖慧能就是个“大老粗”。所以说,禅宗不能流行最主要的障碍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而在于气氛性的东西。如果大家都尊重、向往,就接受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记者:书里说“苏东坡也是焦虑症患者”,有什么根据吗?

柯云路:按照我对生活的理解,从过去到现在,有些东西变化非常大,比如苏东坡那个年代的人没有见过坦克、汽车;但是也有些东西变化不大,比如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像《红楼梦》,里面的喜怒哀乐现代人一样可以感受。过去的人生活也有压力,知识分子要考科举,压力也很大。苏东坡等很多文人喜欢禅宗、喜欢隐士,如果没有精神痛苦是不会玩这个的。现代人也一样,只有痛苦了才会去求助于宗教,像陈晓旭。但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医学也好,宗教也好,都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正确的方法是把这些手法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学会让大脑“关机”

记者: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大家平时就注意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可以做到自我治疗呢?

柯云路: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仅要关注事情,而且要关注主体(也就是自己)、经常自省,别一天到晚都在挣名挣利。自己的心情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第二,要及时发现不正常的反应,内心深处的病症常会表现在生理层面上,比如有人脾气反常、容易焦躁、发无名火等,还有人恐高、不敢坐飞机、不敢住高楼以及紧张、失眠、肠胃不好等等,都可能是受的心理影响。

第三,要善于分析、找出原因、自己调整。方法是拿一张纸,把失眠、心慌、不耐烦的原因写下来。其实,只要冷静下来,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实在严重的,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还有一点,大家要学会给自己的大脑“关机”。也就是说,要适当地降低和放弃一些欲望、给自己减压,明白退一步实际上是进两步。要知道,有句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爱护自己的刀、爱护自己。否则,欲速则不达——该得到的反而没有得到,这不划算。要善于了解自己、指挥自己,人是指挥不了自己的,不能一下子就痛苦和快乐,得通过一定方法来消解压力、提高效率。

郎咸平为你解读行业“本质”

“很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行业的本质是什么,而是用自己的幻想力去拟定不符合行业本质的企业战略!”

“很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行业的本质是什么,而是用自己的幻想力去拟定不符合行业的本质的企业战略!”在谈及今年5月推出的两本新书《本质一》和《本质二》的时候,郎咸平教授这样感慨!

这两本书中收集了6个案例,所谈都是娱乐行业和传播媒体行业的本质问题,《本质一》讨论的包括电影业、娱乐博彩业和广告业。《本质二》则专门谈运动服装、鞋业、咖啡连锁店业和化妆品行业。

郎教授写此书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行业本质对一家企业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以往郎式案例研究大量采用数据分析推导的案例研究的可读性问题,郎教授这次挑选了几个公众非常熟悉而又难以看穿其巧妙的品牌公司作为样本,从而更加方便读者明了这些品牌公司的得失进退之道。

就运动服和运动鞋行业而言,郎教授在书中分析了两个国际顶级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的成功之道。为什么李宁牌一直无法击败这两个品牌?答案可能很多,但是郎教授认为,耐克、阿迪达斯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其真正掌握了行业的本质。而这里的行业本质,即其在技术上面有相当的突破,所以其产品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运动质量,更重要的一点是其把产品和运动精神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所说的联系,最为形象的就是广告代言人与产品的联系。

书中还分析了咖啡行业。虽然现在一谈起咖啡来,坊间的第一反应就是星巴克,但是郎教授却偏偏说星巴克其实也不怎么样!他以英国咖啡连锁市场为大背景,以连续两年荣膺”欧洲成长最快企业20强“的尼路咖啡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咖啡连锁行业著名案例的分析,从中探寻了连锁品牌咖啡经营的行业本质。郎教授的研究发现,尼路的成功是建立在掌握品牌连锁咖啡业的“行业本质”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行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体验”。

综观现在的美容行业,多种品牌琳琅满目,但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却寥寥可数,究竟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行业内获得成功?就是本部分郎教授所要阐述的,即把握行业本质,再加以适当的策略。通过对美容产品市场内的传统品牌(如skii、shiseido)以及一些相对新兴公司(如missha、dhc等)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在这个潜力具大的市场上成功是有一些要诀的。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但为什么人们会对电影的喜好各不相同呢?郎教授解释:“正是因为你所喜欢的某种题材的电影打动了你的某根神经!”而这根神经就叫“幻想神经”。在郎教授看来,那些成功的电影公司又是因为什么而成功的呢?也正是因为其成功地刺中了你的这根神经,而这就是电影业的行业本质。在我们看来,从事电影业的大公司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成功不分公司大小,只要这家公司刺中了观众的幻想神经,便抓住了行业本质……

或许有人不同意郎教授的这些研究结论,但是,他敏锐的观察角度和犀利的分析手法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界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12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