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你的讲故事方式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试图找到构成人们性格的“原始材料”。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不理会第一人称的解释——人们自己讲述的人生故事。毕竟故事总是故事,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人生故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10年来,一些心理学家说,人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讲述也应该包括在对他们性格的描述中。最近一系列的新发现正在帮助这些心理学家证实这一点。
人们的自述影响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慷慨大方、有公益意识的人虽然可能社会背景不同,但他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却有一种相似的特征。同样,那些通过心理治疗摆脱心理疾病烦恼的人也有差不多的讲述方式。
“当我们最初开始研究人们的人生故事时,大家都认为是没用的好奇心,”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麦克亚当斯说,“我们发现,人的这些自述每时每刻引导他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他如何看待过去,还影响到如何在未来看待自己。”
研究者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对叙述性的构造具有一种天然亲和力。人们如果在一个故事的环境里碰到实际情况,要比用列表方式记得更加精确。如果法律论证用一个故事的形式出现,人们就会觉得比单纯的判例更让人信服。
不同人的故事反映不同性格
当实验参与者讲述人生故事时,心理学研究者录音和记录下这些故事。
研究者分析发现,人们现在生活的内容和他们的人生故事之间有着强烈的交叉关系。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人总拥有美好的记忆,但是那些记忆中的场面通常含有灰色的地方。比如婚礼本来是十分完美的,但是伴郎因为喝醉突然倒在地上。每一个这样的故事结尾,似乎总有这么一点遗憾。
不同的是,那些在公益意识测试中得分很高,乐善好施的人,往往用相反的顺序看待自己生命中的许多事情,总是苦尽甘来。他们也许在六年级的时候考试不及格,但是遇到了好老师,在七年级的时候成绩变得很好。
每个人讲述的故事本身各不相同,不过关键是,叙述的话题总会对他们的行为有影响。麦克亚当斯说:“当涉及重大选择时——我应该和这人结婚吗?我应该接受这份工作吗?——人们会暗暗地借鉴这些故事,不论他们觉得有用还是没用。”
自述让人感到自身力量
从定义上说,任何一个人生故事都是一种对往事的重构。然而,研究显示,人生故事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的。它只会随着时间逐渐改变,和有意义的人生事件紧密相连。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乔纳森·阿德勒发现,人们对自己接受谈话心理疗法体验的描述能够表明他们心理康复的情况。
阿德勒意识到,实际上那些已经康复的心理病人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讲述都是类似的。他们在幸福感测试中的得分也最高。
那些在研究中幸福感得分较低的人更可能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看作自己性格的一部份。
阿德勒说,这些发现表明,在有效果的时候,谈话心理疗法让感觉无助的人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继而改变他们叙述的人生故事。
相关链接
第三人称更舒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生故事是如何构筑在显示时间里的,研究者最近探索人们对最近经历的回忆方式。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在回忆时采访的角度——是第一人称方式,还是像看电影那样的第三人称方式。
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测量参与实验的学生怎样对坏的记忆作出反应。不论是一次争执还是一次失败的考试,这些记忆都是用第三人称回忆的。调查者们发现,和第一人称相比,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回忆不好的往事明显不那么让人不舒服。
研究的作者克洛斯说:“我们的实验表示,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把和自己的距离拉开,允许你重新体会过去的经历,集中注意力于为什么你会感觉不舒服,而不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记忆和自述
所有上述发现都显示,人们重新找回记忆的方式,会一天又一天地加深和重塑他们的人生故事。这一过程日复一日,人生故事又会回过来给这些场面添加色彩。
尼克·韦斯特斯瑞德是一名加拿大大学生。他说,在最终清楚自己是一名男同性恋者后,他能够带更多的同情心重新解读自己的许多痛苦记忆。他20岁时错误看待了和一个朋友的关系。他的那个朋友不是同性恋者。他现在把那段关系的结束既看作是一个痛苦的教训,可看作自述的一部分。他说:“我想,如果我表明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可能就不会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也可能不会。”
【相关实验】
探究不同的叙述方式
心理学家已经向人们展示,解读记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人将来的行为。在2005年公开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大学生回忆最让他们感觉窘迫的时候。这些大学生往往形容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不怎么会和别人交往。他们中的一半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重新想象自己往日的屈辱,另一半用的是第三人称的方式。
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实验的结果产生了两种明显的不同。用第三人称讲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他们和中学时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而在那些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大学生中,能对自己有这样评价的要少很多。研究者提示说,第三人称的角度让大学生反省自己人际交往上的缺陷,因此能取得更多心理上的进步。
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完成心理问卷后,每一名研究的参与者都在等候室里和另外一名学生一起呆上一会儿。他会以为另外那名学生也在参加同样的心理学研究。实际上那名学生却是为研究小组工作的,他秘密记录下和研究参与者的谈话。这名“双重间谍”一点也不知道参加研究的学生先前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讲述自己在中学里的遭遇。
录音显示,用第三人称讲述的学生要比其他参与研究的学生会交际得多。“在觉得自己已经改变很多后,他们更有可能主动和别人交谈,”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丽莎·利比说。她还说道:“我们认为,在感觉你已经有了改变之后,你会觉得,‘哇,我真的有了进步,’而且这会让你有劲头。”
影响以后的行为
利比博士和其他人还发现,用第三人称方式描述将来的行为可能也会影响人以后会做的事。
至于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和不断改善自我,比如坚持一种饮食方式或者获得学位、看完一本小说有联系,目前还不知道。同样,专家们说,他们还不清楚用第三人称描述的方式是否对某些人、某些记忆比对另外一些人或者记忆更加有作用。此外,还没有人知道,那些根本性的性格特征,比如神经质或者外向性格,会如何塑造人们对自己一生的自述。
不过这项新研究还是取得了从前未有的成果:说一个有条理的故事。一个人把自己看作在一部电影或者戏剧里演出并不仅仅是幻想。对于人们怎样知道自己是谁,怎样知道自己可能变成什么样,这都是非常根本的。(作者 严洁 )
分类:应用 | Tags:心理新闻 理论观点 心理应用
我要评论啦>>> 回去再看看>>>
哪些人投了票
hzlai hipsy youdule zhhao
我要评论啦>>>
找资源
有320个掘客,提供了373个资源信息,分享了30条资源评论!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