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剖析乞丐“谈判专家”:他其实很幸福

新闻事件:

12月5日下午,浙江舟山街头,一名下肢残疾的乞丐李小辉跪在自己的轮板上,对着在14楼楼顶上欲跳楼轻生的男子大声劝导,“大哥,你要想开一点呀”、“你的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你”。最终,轻生男子被警方救下,而这位客串“谈判专家”的乞丐也感动了围观市民。傍晚,轻生的男子终于被家人劝回。

心理解读:

有人想轻生,有人来劝导,这显然不算非常稀奇的事情。然而今天这则新闻奇就奇在:劝导别人“要想开一点”的是个乞丐。这的确和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不符,在我们的思维框架里,一般都是别人劝导生活窘迫的乞丐要“想开一点”,哪里有反过来的道理。更何况,自顾不暇的乞丐哪有精力去顾及别人的生死。

事实证明我们错了,那么这个李小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媒体的描述,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乐观向上又有爱心的人,他跟着电视机学认字,他能用简单的英语和外国人交流,他定期寄钱给父亲,他从乞讨得来的钱里几角几元一点点拼凑出了100元捐给了汶川地震灾区……从这些零散的信息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端倪。

首先,他的乐观向上说明他有较强积极情感、较强的情绪稳定性(即神经质程度低);他积极学习、与外国人交流说明他性格外向、开放性程度高;他给父亲寄钱、向灾区奉献爱心说明他有很强的责任心,他能“想得开”说明他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写到这里,我们猛然发现:积极情感较高、能控制消极情感正是心理学中测量“主观幸福感”高低的指标。换言之,我们可以猜测李小辉的“主观幸福感”不会低。

  这就更令人惊叹了,乞丐也可以有很高的主观幸福感?当然可以。上世纪8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就发现,外在的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相当小,性别、收入、职业、智力水平等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不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15%。这说明更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个人认知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也就是说,乞丐不具备的那些物质条件其实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小;而且假设同样赚到了十块钱,也许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在李小辉这里很有可能有极大的幸福感受。

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让李小辉“幸福”的源泉:

内在因素中的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中国研究者用大学生数据得出的结论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综合来看,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这种类型恰恰和我们上文对李小辉的判断相一致。

有爱心也能更“幸福”,因为助人行为本身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Brunstein等人(1998)的“目标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来追求目标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成就价值观强的学生,成绩优秀时主观幸福感升高,具有较强社会价值观的学生,在满意的人际交往中才感到更幸福。同时,Kasser和Ryan认为:与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这说明,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以帮助别人为自己的目标,当他的确尽力帮到别人时会体验到极大的幸福感。新闻中的李小辉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联想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抑郁、焦虑,我们不禁更加“羡慕”这个特别的李小辉了。其实,我们都可以像他一样幸福,怎么做?看看他的事迹你就明白了。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16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