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分析
步人老年,人们往往特别关注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并不在意。然而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却令人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则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可以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进入老年,因为退出了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了社会的工作岗位,再加上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出现了视力和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变化,这些会导致一些老年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生活兴趣低下等,使他们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这已成为人类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已从青铜器时代的18岁,一跃为73岁。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以发展中国家人口老化最快的速度向21世纪老年型社会迈进。老龄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要问题,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又是核心。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的定义: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具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只有在心理健康前提下的生理健康才是高水平的健康。讲究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是为了谋求老年人的高水平的、全面的
健康,使老年人在辛劳一辈子后能愉悦舒畅、安享晚年。
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应该维持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和记忆力,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保持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
老年人应该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极大的益处。老年人应该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亲属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所以老年人应尽量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健康的老年人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有益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症。
老年心理的发展
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会使人的心理功能老化。人到中年,衰退已经出现;到了老年,衰退现象尤甚。进入老年后,首先是体态和外形的变化。脸上爬满皱纹,头发花白甚至满头银丝,胡须皆白,落发加剧,牙齿也逐渐脱落。其次,内脏器官细胞数量减少,脏器开始萎缩,会出现脑、运动、消化、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生理机能老化,出现脑血管病症、骨质疏脆易折、慢性胃炎、肝病等病症。此外,全身的各种细胞也在不断损失与功能减退,贮备能力降低和适应能力减弱/这些生理变化,使得老年人感官衰退,智力以不同速度下降,思维迟缓,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减退,记忆障碍,言语准确性低,心理平衡能力减弱,情绪不稳,易伤感易激怒,忧郁悲观,感叹自己大不如前、力不从心等心理老化现象,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会职能和生活环境的转变,也使人的心境面临着新的适应。老年人离开数十年辛勤劳动的环境,往往产生诸多感慨,“离退休综合征”表现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闲而感到空虚,因余力无处发挥而感惆怅,离开了工作集体,而形成一种疏远感。家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或子女的独立门户,或丧偶而成鳏夫寡妇,或老年丧子等产生的孤独感;老年人还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缩小、失去同伴而产生沮丧感。新的生活,新的适应就摆在了老年人面前。
老年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首先是有了明显的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即意识到自己老了。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觉能力的降低。如步履艰难、牙齿脱落、易疲劳而恢复缓慢、气力衰弱、性欲减退、食量减少、工作效率低等。其次,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子女分居、亲人死亡等。再次,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在生活上处处当老人对待,口口声声“老师傅”、“老前辈”,极易产生迟暮之感。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由此可导致意志衰退,情绪消沉,进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导致、暗示出新的疾病。“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力回天。
长年积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个性独具特点。由于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十分巩固,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也使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具有突出的个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点,更加定型。他们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习惯和爱好,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更无法轻易改变。由于习惯心理、定型个性而对一切变化和新事物总是惴惴不安、极力反对,哪怕别人是一份好意也绝不领情,盲目加以排斥,甚至连家人由早餐吃馒头改吃包子也要反对。由于不自觉地坚持自我中心、自我防卫态度,所以对什么都感到怀疑,固执地想保护自己而采取利己的态度和方法,办什么事都优先考虑自己。有的甚至由于怀疑而发展到妄想,总以为别人要谋害自己的生命、钱财,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变得抑郁或悲伤……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