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积极心理的心理学基础

Donald O. Clifton 在1950 年代初,就提出质问,“为什么心理学领域讨论与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到底是哪儿有问题?”,于是他提出“要是能开始研究人哪里对了,是不是一个更重要议题?”,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和同事花了50 年的时间,针对积极、积极的态度,进行数百万次的访谈。研究初期,他们发现个人生命会因与人互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人际之间的互动,不论是和朋友长时间的交谈,或是在餐厅点餐的一瞬间,其结果不是正面,就是负面,鲜少有中间地带,无论互动的结果如何,互动的所累积的能量都会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1990 年代,积极心理学正式崛起,情意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直到2002 年,Donald 的研究才正式被美国心理学学会肯定,推崇Donald 是积极心理学的始祖心理学之父。1998 年,当时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Seligman 撰文,呼吁同行正视心理学界的发展,过去心理学善于在处理心理问题及精神病,并未能引导人过着充实、愉快、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以研究个人长处、建立积极情绪和品格为重点。Seligman 联合其它心理学家及学者,着手发展一套完整的积极心理学系统,并持续进行广泛的研究。故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是來自科学研究的结果,与传统心理学比较时,有下列的不同与特色 :表1-1 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积极心理的心理学基础除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來看积极心理外,还可以从下述其它心理学的取向来检视积极心理的理论基础。一、生理生物学取向概括Dossey(1993)之研究指出临床上被判定无药可救的癌症病人,在接受心理放松与心像冥想治疗之后,成功的多活过两年,也有凭个人的意志力活了数年的例子。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说明了心智或心灵的力量足以驱动免疫系统,命令其打退癌症大敌,但是心灵现象是如何把抽象的意健康情况翻译成生物语言,命令免疫系统起來作战呢?这是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的答案,已有较多的人肯定“脑内吗啡”的关键地位。荷尔蒙是脑中信息的传递者,此种物质分泌自脑的任何部位,脑就藉此将指令传送到全身,这么一来,身体也会分泌出相同的荷尔蒙,经由此荷尔蒙收到信息的细胞,会按照其命令行动。脑内吗啡也是一种荷尔蒙,是种近似吗啡的物质,这项物质不仅会使人的情绪变好,也能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愈力,而β 内啡(β-endorphin)是脑内吗啡中最有效力的物质;自然界中存在吗啡麻药对人具有危险,不过脑内吗啡则完全没有这一层顾虑,而且其效力要比吗啡麻药强大五、六倍。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这一种无名快感的生理基础,发现原來是大脑分泌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不但令人兴奋,感到无名的快乐、平静、满足,还会令全身的细胞减少氧化,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克‧潘克塞佩肯定那种经验是脑内吗啡的杰作,指出我们每次跟其它人共聚相处开心时,都有这种东西分泌。其实我们跑步、游泳、打太极等等之后,大脑也一样分泌这些吗啡,分别只是在于:帮助他人时,这种分泌特别有保证,几乎是一定有那种美妙快感,其它活动(跑步等)则未必,及即使事后隔了一段日子,回想帮助别人的工作,大脑一样再次分泌脑内吗啡,虽然份量较少,感觉不及真正动手做时那么强烈。春山茂雄(1995)在书中提到神经生理学专家Felton,曾指出关于脑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研究显示脑内吗啡并不仅是脑部有接受器的功能,接受器普遍存在于内各部位,就连人体免疫力中,特别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血球之一的NK(Natural Killer)细胞表面,也存在着接受器,脑内吗啡也在这些地方有所作用。Felton 还证明,当脑中出现β 内啡时,NK 细胞的活性也会提升,并增高免疫力。当对于感受外界的某种刺激,心想“真讨厌”,或者认为“真舒服”时,这种思考在脑内会全部被物质化;心里觉得“讨厌”或“舒服”时,会消耗能源,使脑内分解一种POMC 的蛋白质,当觉得“讨厌”或“舒服”时,此蛋白质的分解方式会有不同;例如遭受精神压力时,能持积极心理,认为“这也是一种磨练,不也很好吗?”时,蛋白质会分解成副肾皮质荷尔蒙的物质,此种荷尔蒙具有缓和剂的功能,会减缓身体上的压力和紧张;还有一种是成为β 内啡,β 内啡则具有解除精神紧张的作用。反之,当心里觉得“讨厌”时,就不会分泌β 内啡和副肾皮质荷尔蒙,而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本身具有毒性,甚至会促使强烈毒性的活性氧产生,亦即对于任何事情,如果从事负向思考,是没有任何的好处。二、精神分析取向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所决定的,发生在知觉水平下的心理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处于潜伏狀态,或称睡眠狀态,多次的刺激体验往往会为潜意识(subconscious)所接受,例如,多次面对压力情境,会使人产生压力的心理体验,这时大脑里就会形成潜意识,当下一次面对类似的情境时,会启动潜意识,导致压力的随之而來(梅洁,2003)。莫斯科“未开发脑研究所”的乌拉吉米尔‧赖可夫博士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调动潜意识,改变原先的想法作为研究假设,利用催眠术来刺激未开发的脑部,进行开发能力的研究,博士对实验者暗示“你是高更,画得一手好画”,然后要他们画画,实验者一开始当然画得不够好,但是经过十次的暗示后,画出來的作品竟不输给职业画家。采用积极积极的思考态度来改变潜意识进而影响行为,可是让人们因相信自己而解决问题、突破逆境并迈向成功。三、认知理论取向黄安邦编译(1986)的书中提到社会心理学认知论的主要观点为: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有关社会知觉的定律和物体知觉的定律极为相似。因此人会很自然的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仰(Belief)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像是对物体的知觉一样。不论社会情境是如何的杂乱无章,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更有规律。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便影响了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认知过程中的组织分类、注意力集中到特别突出的刺激上、以及对无形特质如注意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特质等的解释,显示出对人与社会情境的知觉。归因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很重要的兩个理论,都强调对当时情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并不着重“过去”,而且由个体对情境的知觉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非从情境本身去探讨。在学术上,习惯将压力來源分为环境及心理因素两种:1. 来自个体以外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的工作〈组织〉因素,如角色要求、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组织制度、运作流程及组织气候等,与职场的企业经营者或主管等因素有关。其它如政治不稳定、经济不稳定、社会变迁、科技变迁等更大的环境变数,更属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2.来自个体的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有家庭问题、经济问题、性格问题及人际关系,但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存在。尤其是认知、工作经验、社会支持的不同、内外控性格及A 或B 型性格对于压力的应对更是不同,却可以透过自我的成长训练学习、亲近积极心理的人、以及学习工作,也要学习休息中,让自己的适应能力提升。(1)自我成长的学习,可以提升适应力郑石岩(1999)在《换个想法更好》书中 要读者多练习从积极面看事情,因为“想法会带动行动,牵引感受和情绪”。研究者以为克服工作倦怠的方法中,“自我学习”永远不可少,尤其是从认知的学习中最能让自己受惠。游干桂(2003)花了五年时间思考,体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乐,可能仅是5.1 比4.9 的微差而已,中间有个阶梯,你可能爬到中间的梯子拥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阶。即使如此,你也在进步,只要平衡尺上的浮标又往前游移一格。于是他决定今年改变工作型态,减少赶场演讲,留些时间给自己种花,看星星,重新安顿身与心。他的生命平衡法则是将生命切成健康、时间、自由与快乐等四块,视个人狀况分配比重以及排序。如果每个元素都不缺,反应到工作上的态度与情绪,就比较不会有太强的拉距,因而获得适当的平衡。(2)亲近积极心理的人上班族要多亲近积极心理的人,能减少倦怠感。如果将事情弄得很糟时,《从经营生活到拥有生命》一书作者唐.葛洛利亚的具体作法是,只允许情绪低落一下子,绝不因此认为自己很差劲。她很快会换个想法,“太棒了,我又学到一招,下次又有机会尝试其它处理方法。”因此,只要抱着不断学习的态度,多亲近积极心理的人,也比较有能力转换压力,比较不会工作倦怠。(3)学习工作,也要学习休息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是一门学问。如果感觉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遥遥无期,试着忙裡偷闲,偶尔请个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书局、或找个清幽的咖啡店想事情却是立即可行的解郁良方,因为“简单,就会快乐”。社会组织里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有创造力的人,但创造是有风险的,也唯有经历创造的胆识才可能拥有创造能力,其主要根源系于一念之间。从人的思想产生到行为结果的形成,不但可以量变,更有意义的是尚可质变,从质变又可以导致量变。当每个阶段,成员的思想都朝积极、正确的方向不断累积,达到质的飞跃思想升华时,整个人与组织的发展将是更可观的量变成长。高文斌(2005)以研究生为对象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会影响研究生的人生的基础表现、学业成败、知识结构、创造能力水平以及个人发展空间。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和方法,根据三大原则-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以及心理行为的稳定性-整体评量心理是否健康。若从能力角度,个体身处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更独立自主、更复杂而完善、更富于社会责任心的社会人。则以下列几项能力作为评估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能力指标:1. 感知能力2. 适应能力3. 耐受能力4. 控制能力5. 康复能力“积极心理学”所提倡与追求的目标实践也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力,是可以透过教育而获得的能力,关键在于学校或教师的课程设计与价值观的选择。相关研究Seligman(2002)研究关于修女快乐和长寿,因为修女们过的是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生活;她们都吃同样的食物、不抽烟也不喝酒,她们都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历史,都没有被传染过性病,拥有相同的社经地位、同样的医疗照顾,所以剔除一些混淆变项,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有很大的差别。O’Payne 到现在98 岁了,仍然很健康,相反的,Donnelly 在59 岁时中风,不久就过世了。可以确定修女的生活型态、饮食和医疗照顾都不是Donnelly 早死的原因,但是审视O’Payne 和Donnelly 所写的自传,O’Payne 常用“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欢乐情绪的积极字眼;相反的,Donnelly 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由此研究发现积极心理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即是运用积极心理能使身体健康。另外,Seligman 也对大学生作了一项研究计划,首先,他们调查学生的乐观程度,并依统计学上四分位数的方法选定较不乐观的学生进而参加研究。之后再经由随机的方式将这些大学生分为两组,控制组不施以任何介入,实验组则是加入可以提升他们乐观技巧的工作坊,以认知取向的“论辩”﹙disputing)做为工作坊训练的核心技巧,参加学生学习认识自己的负向思考﹙negative thoughts﹚,同时学习针对这些负向思考进行论辩。参加工作坊的126 位实验组以及119 位控制组的学生,经过他们十年的追踪后发现:在青年早期参加工作坊的同学中有13%,控制组则有27%的同学出现中度忧郁﹙moderate unipolar depression﹚的情形,控制组是实验组的兩倍。无独有偶的,参加工作坊的同学中出现广泛性焦虑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比例也是控制组的一半。上述研究之后,Seligman 又追踪另一群10-12 岁即有轻度忧郁症状的儿童,其中67 名接受积极心理学技术的介入,另外47 名为控制组。在连续两年的追踪发现,控制组儿童出现轻度到中度忧郁的比例为44%,竟达接受积极心理学技术介入组(22%)的两倍之高。由此,Seligman 的结论是:积极心理不仅可以预防学龄儿童忧郁的发生,同时也对轻度忧郁症青少年有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戴维博士也针对北京220 位10-12 岁的青少年进行三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与Seligman 的研究结果相同(Chen, Lay & Wu,2003)。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0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