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人为什么最爱损我?
2023-04-06 11:00:01
•自乐哉 •
阅读:
在接受心理咨询督导的时候,我回忆一生,想找出自己最痛苦的时候。结果惊讶地发现,妈妈因为恨爸爸而威胁毒死我和她,爸爸因为被妈妈激怒而威胁砍死我。自然,这两类事情是噩梦般的回忆。在青春期和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时,这两类事情分别发展成一定程度的被迫害妄想,具体表现是,中学时,我总是怀疑有人会在我的水杯里下毒,而大学毕业后走在街头,总是担心有人过来砍死我。但这种噩梦般的回忆只要充分体会被妈妈和被爸爸威胁时的体验,很快就可以消除了。进一步发现,这是很多亲密关系中“攻击——包容”游戏的起源。肆意攻击对方,又渴望得到包容当我与外界接触时,有一个清晰的“我”,比如吃饭的我、看电影的我、写文章的我、购物的我。当内心有了痛苦,我就将其投射到和别人的关系里,此时的我是“冲突而痛苦的我”,幻想亲密伴侣会来包容自己的各种攻击行为。极端的例子是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不断升级对蝙蝠侠的攻击,他这样做的深层动力是幻想蝙蝠侠能包容他,但蝙蝠侠并非佛陀,无法包容小丑的行为,相反心生仇恨。婴儿可以渴望母亲包容自己的攻击,这是可以的,但成年人渴求别人包容自己的攻击,就是一种幻想了,经常造成人际关系的灾难。比如我的一个亲戚有一次想我帮忙修理电脑,对我说:“你是大学毕业的难道还不会修电脑?”如果亲人问他,要不要一起吃饭,他会说:“我难道不吃饭吗?”他基本没有朋友,生活非常孤独。在亲密关系里,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得到包容,内心的痛苦会使得这个人把对爱的渴求通过否定或攻击对方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恋爱初期,对方尚可接受,最后被攻击的对方忍无可忍,于是中断关系。但关系结束是攻击者最不愿接受的,因为这就好像再一次遭受母亲的抛弃。倒置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攻击孩子,并渴望得到包容。妈妈告诉我,她每次打电话向我抱怨这抱怨那,之后觉得我可能会否定她,但每次我都没有否定她,只是中立地听她讲讲,有时候鼓励一下。她感受到从所未有的包容,非常感动。这种包容让妈妈有底气,有勇气去逐步面对人生的真相。我始终坚定地告诉她,攻击不是爱,你和我是独立的个体,我不能为你的感受负责任,但我是你的女儿,我承认自己爱你,所以会尽量包容你的攻击与痛苦的情绪。(文李雪、武志红)婴儿“假自我”由妈妈制造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浑然一体,如果母亲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母亲的照料常常不够及时,婴儿就把“不及时来哺乳”的乳房视为坏的,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通过击打、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投射给坏乳房。这时候,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用爱包容婴儿的焦虑,并将其化解,至少可以化解一部分。如果母亲没有包容,甚至反而攻击婴儿,婴儿就会感觉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面临着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婴儿会形成“假自我”——所谓“假自我”,就是婴儿在应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时形成的东西。本来,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有了一种感觉,得到了妈妈的包容之后,围绕着感觉可以形成真自我。但在糟糕的情形下,婴儿的本有感觉要埋藏起来,还要花费巨大的努力去面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围绕着妈妈的感受建立起一个假自我。简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婴儿自己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妈妈为中心的。全能控制感得到足够的满足,是婴儿今后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的基础。假如得不到满足,那么一个人长大后可能会在恋爱和社会关系中寻求满足,要求恋人或其他人满足自己的全能控制感,表现为永远是自己说了算。这对别人来说是噩梦,大家都敬而远之,那时这个人就要重新面对自己破碎的存在感。妈妈的脸是与婴儿互动的。婴儿通过母亲的脸和其他肢体语言来认识自己,这被称为“镜映(mirror)”,就像我们通过照镜子认识自己的相貌一样。如果婴儿看到母亲温柔关切的笑容,婴儿对自我的印象也是温柔美好的,认为自己值得爱和尊重。最可怕的是,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冷漠不应,此时婴儿无法内化自我。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