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心理专家:压力太大易诱发猝死

导语:工作多则感到负荷重、压力大。我们经常有人感叹“吃饭很累呀”!在饭桌上,要照顾好客人,要活跃气氛,一坐几个小时,这绝不是休闲,应酬多也是会增加压力的。当精神高度紧张,处于高压之下的心理与身体状态不佳时,血压易升高,血管易痉挛,斑块破裂堵塞血管,出现心肌梗死。

5月22日,郑州某报一名28岁的男记者(湖北人)在家中猝死,引发网友强烈关注。而近段多发猝死事件出现,人们在惋惜同情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健康到底怎么了?在这个大家都一路狂奔向前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来看待猝死现象,下面是心理专家的说法。

名词解释:猝死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据资料显示,大约80%左右的猝死都是跟心脏直接相关的。有些猝死发生前有一些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强或轻度外伤等,有的则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于睡眠、休息之时。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猝死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心理专家指出,现在,人们应该从这些年轻的生命的消逝事件中引起警觉,总结和关注他们悲剧背后的现象,以便于防止更多的类似悲剧重演。专家特别提醒年轻人,关注同龄人的悲剧,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为下一代的健康负责,管理好自己,不将带病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年龄不断前移

专家认为,与我国13亿人口总数相对比,20多岁、30岁上下猝死的病患并不多,正是因为少,且其中许多又是公众人物,像2009年浙江卫视的女主播在上海猝死,今年3月上海25岁女硕士猝死,所以备受关注。

倒回去二十年,如遇50岁患者猝死,人们会十分震惊:“这么年轻怎么就得这病!”而此前德国有人写了一本书,惊讶于《年轻人为什么心肌梗死》,那是指40岁以上的“年轻人”。可现在,40岁左右猝死的也大有人在,像侯耀文、王均瑶、高秀敏,都是英年早逝。而今天,更加年轻化,发病年龄在很大程度上被前移!

心理压力诱发猝死

抽烟、喝酒、消夜,这是许多朋友都有的生活习惯。这看似自由、开放、享受,可是,从健康角度讲,却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没有规律。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诱发“文明病”,比如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总结一下许多人的生活:按身体需要,原本应该是8小时工作制,现实却是不到8小时的休息,不一定是在工作,但身体没有得到休息。身心怎能不失衡?

有数据显示,戒烟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芬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吸烟的人口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全球之首;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控烟,芬兰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分析认为,这种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功劳要归于戒烟。饮食失衡也是不容忽视的,专家指出,以前认为这是富贵病,现在不尽然,“三高”病人大大增多。

“三多一少”易猝死

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出自“三多一少”人群。所谓“三多一少”指工作多、应酬多、烟酒多、运动少。

工作多则感到负荷重、压力大。君不见经常有人感叹“吃饭很累呀”!在饭桌上,要照顾好客人,要活跃气氛,一坐几个小时,这绝不是休闲,应酬多也是会增加压力的。当精神高度紧张,处于高压之下的心理与身体状态不佳时,血压易升高,血管易痉挛,斑块破裂堵塞血管,出现心肌梗死。长期久坐不动,顾不上喝水,血黏度升高,代谢紊乱,血脂代谢不正常,大起大落的情绪,又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以前认为女性有雌激素保护,心血管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现在女性和男性在工作上、生活方式上都越来越接近,有的甚至吸烟、吸二手烟,也不运动,未绝经的也发生冠心病。

专家提醒大家,虽然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压力大、节奏快,但并不代表心脑血管疾病是应付出的必然代价,大家加强自律,多学习健康知识,多倡导并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逃出这个“魔咒”。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4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