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得不偿失
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按说这是好事,可是一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坏事。“过度教育”,就是目前家教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其表现有:
一是智力刺激过强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目的,父母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多多益善。但孩子的反应却很冷淡。有位年轻的母亲感叹:我的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角落里。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的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简直没有什么兴趣。
幼教专家指出,孩子其实是患上了智力“厌食症”,而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智力刺激过度。专家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了智力活动的发展。父母只为孩子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因此,父母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也要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智力刺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才有积极作用,否则就容易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症”。
同时,要避免在孩子尚未产生需要时,就过多地给予不适宜的刺激。有的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不管孩子反应如何,讲了一个又一个,使孩子对故事由兴趣浓厚到乏味,甚至成了孩子的催眠曲。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每次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故事是怎样发展的,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迫切想了解故事发展的一种心理需要,一种“饥饿感”。还有父母不应该不分场合地点,动辄就给孩子来点“智力刺激”,甚至吃东西之前,还让孩子必须做道算术题才给吃。其实孩子看着香气诱人的食品,因为算不出而吃不成,他对计算根本就没有兴趣了。
二是过分保护
许多父母,特别是祖辈,对孩子的需要,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高标准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其结果,是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被恶性膨胀,以至于心中只有自己,对家庭和社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自我生存能力严重短缺。要知道,人的需要的过分满足,必定是人发展的一个悲剧。
三是过多干涉
与需要的过分满足相辅相成,另一面往往是对孩子的活动干涉过多。怕孩子这样,怕孩子那样;这也限制,那也约束。于是,孩子的事,总是什么都由父母替他们想,替他们做。
其结果,是把孩子的手脚和头脑束缚起来,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这会导致两种倾向:如果孩子被束缚住了,便不能练就必要的自立能力和生存能力,一旦成长起来走向社会,就困难重重,寸步难行,等你想把他放飞的时候,他已如你手上的风筝,不会自由翱翔;如果孩子突然挣脱束缚,也会走向另一极端,由反抗父母起步,闹不好会形成反社会人格,如断线的风筝无所规范。
四是过度期望
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去学这学那。结果,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还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这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不能过分苛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有个孩子期末考试后高高兴兴跑回家:"妈妈,老师说我考了第四名。瞧,奖状!"谁料妈妈却没有面露喜色,冷冷地说:“这还高兴?还没进前三名呢。怎么不考个第一回来?”这样的镜头在现实中太多了。近几年见诸报端的一幕幕家教悲剧,为我们一再敲响警钟--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害莫大焉!且不说会造成摧毁一个稚嫩的生命这种极端的后果,仅就给孩子带来的心灵隐患也是可怕的:有的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时时绷紧一根神经;有的孩子砸碎希望,干脆逃学旷课混下去。
五是过分处罚
奖与罚,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罚而至于打骂,就会适得其反。打骂的结果往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个性和行为的改变,使有的孩子变得懦弱、胆小,有的则变得固执、蛮横。
怎样才能谨防“过度教育”呢?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子观”,以科学的观念引导家教实践。
把孩子教育成独立的人
别把孩子总看成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服"一体感",确立家教的目的应是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这样,需要的过分满足、活动的过分干涉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孩子也就能早日迎接独立的生活。
把孩子教育成自由的人
成为自由的人,应该是发展的一个高境界。我们应该还给孩子自由,给他们自由地接触生活、应付生活的机会和权利,放开他们的手脚。这样,也就不会再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从而可以教会孩子用自己的脑想事,用自己的手做事,用自己的脚走路,在生活的磨炼中真正获得自由。
把孩子教育成独特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这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这样的观点,也就不至于搞过强的智力刺激,也就不至于一窝蜂地教孩子学钢琴、学画画,也就不至于都来挤兑孩子考试拿第一。
把孩子教育成平常的人
您别不高兴,我们都得承认,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是平常人。平常但不平庸,群星也熠熠生辉,群山也勃勃向上,平常人个个都有所作为,顶起一片世界。这样,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就可以免去过高的目标期望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可以让一幕幕家教悲剧不再重演。
把孩子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
前述的过度教育的几种表现,归根结底是重智商、轻德育,重智力因素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一种不全面的教子观。因而,我们必须确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观点。只要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有健康的身心发展,有健全个性的人,就是家教的成功。如此,我们也就跳出了“过度教育”的误区。
中科博爱
2009年10月31日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