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自责”倾向使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日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信息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眼下有不少城市小学生“患”有严重的“自责症”,当在学习或生活中稍有“失败”时,有53%的小学生都会感到内疚,并时常使自己处在一种不安、焦灼的心理状态之中。心理专家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得到学校与家长及时且行之有效的疏导与纠正,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项调查在市区1600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中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项目的比赛失败时,有43.8%的小学生会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体荣誉的后腿;当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9.4%的小学生也主动将责任扯到自己的身上,似乎只有这样才心安。这些小学生常常夸大自己在某一事件中的作用,尤其一些在老师与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班干部”,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甚至是苛刻,一旦达不到既定的标准,心理上便较长时间受到压抑、闷闷不乐。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这类小学生的“自责”倾向并没有引起家长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南京脑科医院有关少儿心理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父母对子女早期教育不当所致。现在很多家长将“高标准”枷锁般早早套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思维定势:凡事得强过别人。

也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就是有的老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使一些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被人为地套上“高标准”。有位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因为老师看好他,便给他套上了“小升初”必须上省重点外语学校的“笼头”,弄得他疲于奔命,常常“自责”,怀疑自己智商不高,甚至怕考砸了,辜负老师的一番“美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预防保健中心的一位专家针对小学生的这种“自责”倾向指出,每个孩子由于“先天”与“后天”的条件不尽相同,“标准”也应不同,如果所定“标准”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条件,要求孩子样样都优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许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这么做不仅有失公正,而且会让孩子过早丧失童心,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讨厌学习,甚至讨厌生活。有的孩子在巨大学习压力之下选择死亡便是人们值得从中吸取教训的惨痛事例。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6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