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中美家庭对比样本
无论是美国梦也好,中国梦也好,大家最普遍的梦想无非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而获得一个富足美满的生活。然而在过去这几年里面,我们能看到大学中贫困子弟越来越少,他们在事业路途上也越来越举步维艰。2011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探讨贫寒子弟的大学苦旅。而2013年,互联网上一篇《我们这个时代,寒门难再出贵子》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引用这篇文章探讨贫寒子弟的职场困局。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贫困子弟无论如何努力,最终常常只能凄凉梦碎?近日,哈佛大学著名的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D.Putnam)的新书《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OurKids:TheAmericanDreaminCrisis)从家庭、家教、学校、社区四个方面向我们生动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1.家庭不同:穷人生儿育女缺规划
笔者在一个军工厂长大。上世纪90年代末,军工厂收入很低。有两个工厂子弟谈恋爱。女方的母亲就说:“这事好是好,就是你们俩现在这工资啊,结婚以后就先别要孩子了,生下来也是耽误孩子”。
尽管当时军工厂的收入不高,但老太太的想法却非常“中产”。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对于生儿育女都有一定的规划。他们常常不会在自己求学或事业起步阶段产子。反而会利用各种避孕手段,保证个人发展在此阶段不受子女影响。当事业走上稳定轨道后,他们才会决定开始要孩子。他们还会有比较好的财务规划,能够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其个人成长提供充足的资金。而贫困子弟,却往往并不知道过早生育意味着什么。
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首次生育时间一般在30岁左右。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则普遍在青春期末尾或20岁出头。
恰恰是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允许堕胎的社会环境,贫困阶层往往不会生育过多的子女,也更少受到子女过多的压力。美国的下层人民,处境往往更糟。帕特南在书中提到,美国底层没有充足的避孕手段和避孕措施,很多州还立法禁止堕胎。这导致一旦避孕失误(对于美国底层来说这很常见),家里就要多个孩子。美国非婚生子在过去几十年飞速增长。很多贫困社区之中,高中女生几乎人人怀孕。
而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压力常常会转化为生活压力并导致离婚。
美国底层之中有很多因为非婚生子或离婚而出现贫困单亲家庭,甚至是多子女单亲家庭。贫困的祖父母也不能给予足够的帮助。哺育子女的压力沉重,使贫困者不能够接受成人教育,甚至不能够完成义务教育,更谈不上个人发展。那么,他们又如何摆脱贫困呢?
而多个孩子要吃饭上学,这样的经济压力又使得贫困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工作。这导致贫困者没办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家教。
2.家教不同:穷人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早年有一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叫做“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大程度上,穷人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根据医学研究,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照料,大脑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未来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智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青少年阶段,如果孩子与父母没有频繁、深入的交流,就更容易在家庭之外寻求认同与关爱。这大大提高了孩子早孕、吸毒、犯罪以及加入帮派的可能。
然而,穷人最缺乏的,往往又是时间。很多穷人不得不从事长时间、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照顾子女。美国贫困家庭之中,母亲常常全职在家带孩子。即便如此,由于无力负担很多自动化家用电器,也没有充足的交通手段,夫妻两人能够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常常还不如双职工的中产家庭。
帕特南的书中提到,美国中产父母往往非常重视“家庭晚餐”,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时间进行交流。而贫困父母仅仅是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就几乎已经用尽了他们的精力,哪有时间深入交流?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中产父母一般会鼓励孩子自由发展,然后及时给予反馈,修正其发展方向。而没精力去常常给予反馈、进行管教的贫困父母,则大多强调孩子要服从、听话。这对孩子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帕特南曾在宾夕法尼亚州采访玛尼,她是一位中产单亲母亲。尽管她工作繁忙,但一听说女儿艾琳诺吸大麻,立刻驱车前去艾琳诺的住宿中学,言辞激烈地与女儿沟通六个小时,终于没有让她走上歧途。
玛尼的另一个女儿玛德琳则在中学谈恋爱。玛尼就与玛德琳男友的家长紧密联系,保证不间断的监护,从而使两人没有独处的时间,这才能确保玛德琳不会在这个年纪因为不审慎的性行为而怀孕。即便如此,这位母亲还是向女儿提供了充足的避孕工具,作为最后的预防手段。
而在贫民窟里还有另一对姐妹。她们住在毒贩隔壁、负担不起住宿学校而母亲又行动不便。姐妹俩最终双双染上毒品,也在高中不慎怀孕,生活重负不断,前景暗淡不堪。
再者,富裕的家庭和学区总能够负担起更多的课外活动。这对孩子成长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公共资金来开展成体系的课外活动,穷人的孩子显然会第二次输在起跑线上。更可怕的是,很多大学的录取都开始注重这些课外活动。这简直就是把大学录取的大门扇在贫寒子弟的脸上,进一步掐断了他们的上升之路。
如果家庭教育已经有这么大的差距了,那么学校教育能不能弥合一些呢?
3.学校不同:“孟母三迁”只能是有钱人的专利
在我国,那些连教具都配不齐的乡村学校,显然没办法和大城市里的“武装到牙齿”的学校相比。即便是正规的县级中学,在如今纷纷崛起的超级中学面前,也是相形见绌。互联网上最为触目惊心的图片之一,是两张照片拼成的。一边是北京某超级中学,几十位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坐在苹果公司出品的高端笔记本面前。而另一边,是一群灰头土脸的农村学生,坐在屋顶漏光的教室里,在破旧的桌椅上学习。这种经济投入上的差异,显然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决定性的差异。
今年四月份,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到要通过加强乡村教育来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然而,仅仅是加大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资金和教师水平就可以了么?
在富裕的美国加州橙县,有两所公立中学:特洛伊高中和圣安娜高中。它们的规模相近,学生总数是2500余人和3000余人。它们的师生比例很接近,1:26和1:27。它们的经费投入很接近,对每名学生的平均培养经费是10326美元和9928美元(2012年数据)。甚至连老师的平均资历也很接近,14.9年和15年。
仅从这些数据来看,这两所中学似乎不应该有什么大的差异。然而,特洛伊高中在橙县排名第三,而圣安娜高中则仅排第64名。前者的SAT(相当于美国高考)平均分数比后者高一半。
其实,在好学校里,学生之间往往在学业上相互竞争,绝少有违规行为。教师绝大多数精力都可以放在教学上面,用心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在差学校里,学生打架斗殴几乎是家常便饭,旷课严重(特洛伊中学旷课率2%,圣安娜33%),且有吸毒、涉黑行为。教师绝大多数精力只能放在维持秩序,也就是管理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他们甚至要花一定的精力来自我保护。在这种环境,优秀教师无疑无法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抱负。长此以往,优秀教师纷纷离去,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恶化。
那么学校的秩序又取决于什么?
4.社区不同:中产感觉岁月静好,穷人被隔绝世界之外
老祖宗有句话叫做“贫贱不能移”,现在常被穷人用来自嘲。新的解释是“贫困的人不能移民”。
这两年一个舶来的名词“学区房”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中产或富裕阶层,在好学区买房子,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而穷人显然没有这种条件。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如今只能是有钱人的专利。
进一步讲,中产或富裕阶层总可以搬家到治安良好的地方,而穷人则搬不了。如果像美国那样,社区内的治安和教育经费基本都来自社区居民缴纳的税款,那么随着这些中高收入人群的搬离,社区的学校水平和治安水平又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此恶化的社区秩序,最终会将本地学校的秩序引向深渊。
同时,这种城内移民趋势,使得各个收入阶层相互隔离。过去富人穷人都住在同一个社区,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种信息和关系的网络,使得穷人更有希望脱离贫困。然而,如今的阶层隔离,使得穷人无法与其他阶层进行信息交流,更不可能受到任何的提携或引导。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子女教育的研究,可能反而加大了贫富差距。这是因为只有中产或富裕阶层才有足够的闲暇和途径接触这些最新研究成果。穷人,尽管更需要这些信息,却被隔绝在那个世界之外。
而这种隔绝,也让中产和富裕社区逐渐产生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幻觉,无法想像脏乱差的贫民窟是个什么样子。一些“中二代”或“富二代”常常会以为自己的成就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努力,那些穷人都是懒汉所以活该受穷。偏见也就孳生了。
困局
尽管穷人孩子的成长面临着如此多的不利条件,这也并不能证明,寒门子弟为人处世、做事能力就一定不如富二代。这些理论更不能为歧视贫困者提供任何论据。寒门子弟只是因为贫困而不能达到自己本可以达到的高度,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其他人相比是高是低,并不由此决定。
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些因素不但大大降低贫寒子弟致富的可能性,更是在拉低我们整个社会的才智水平,压制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帕特南此书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起点。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