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不良社会心理因素
“近几年社会发展快,竞争加剧,人们容易心理失衡,由此引发的心血管疾病也明显增多。”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专家吴兆苏教授曾多次谈到这一点。日前本版刊登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可导致心血管疾病》一文引起强烈反响,一些读者来信要求进一步介绍如何避免和消除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就此,我们再次走访了吴兆苏教授和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贺建华大夫。
吴教授说,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公众对心理问题往往认识不足或有偏差,因此,两位专家认为,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疾患。心理问题人人都可能会有,家庭不和睦、离婚、学习压力等都可能成为心理疾患的诱因,关键是要能够正视它并学会正确处理。一般心理压力,处理好了可以转变为动力,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危机。吴教授特别强调,心理疾病与器质性疾病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且要找到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心理疾患呢?两位专家提供了以下方法:
一、避免负性情绪波动。负性情绪即不好的情绪,如生气、压抑、过度悲伤等,都易使人产生丧失感、威胁感、不安全感。面对无法避免的事件产生短时间的应激性适度心理反应是正常的,但负性情绪持续的时间、程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此期间,要逐渐调整心理,尽快恢复平常心态,如果负性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程度过强就要注意了。
二、正确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特别要正视现实生活。一个人要有进取心,但欲望、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心理失衡。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主要应与自己比,看是否进步了。只要有目标,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不必过于在意结果。俗话说“知足常乐”,不要把“知足常乐”视为没有进取心或革命意志衰退。事实证明,一个人在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工作,效率会更高,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效率。
三、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即善于化解矛盾。无论是对待家里人还是同事,都要宽容,要有包容心,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更不要忌妒别人,忌妒易心理失衡。
四、有困难要主动寻求帮忙,寻求社会支持。人是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孤立生活会加重心理压力。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当困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时,就要找人帮助解决,而不要怕丢面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困难得到解决,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要乐于助人,人在社会上需要互相帮助,由此产生社会认同感,避免孤立情绪的产生。
五、处理好家庭关系。吴教授说夫妻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一天中夫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一起,对夫妻感情要珍惜。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得珍惜夫妻感情,常常为一点小事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走向极端。如果学会宽容对方,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说家庭是一个人的避风港,家庭关系好的人比离婚的人生活质量高,不仅自己生理健康,对子女、父母也有益。
六、经常参加文体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琴、棋、书、画等不仅可以使人产生热爱生活的心绪,还能够建立社会关系网,有助于建立信心和调节精神生活,一旦有抑郁情绪,能很快化解。
七、心理情绪不稳定时要发泄出来,不要憋在肚子里。生闷气是负性情绪的表现,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会导致神经体液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是癌症、心血管病发病的直接危险因素。因此要学会向他人倾诉,特别是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也可通过拨打心理热线、上网或写日记等方式发泄。
八、寻找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条件的人可以自己学习一些心理医学知识,阅读有关性格、人格及心理调适的书籍。
吴兆苏教授认为增强对心理疾患的抵抗力十分重要。他说,对心理压力的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提高。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同样的刺激承受能力不一样,心理素质好的人对重大打击也能承受,并能化解。培养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要从小抓起,因为儿童的心理很脆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同时儿童心理的可塑性很强,一个人社会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0~20岁,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生都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开设青少年心理教育课、开展磨炼意志的体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要教导儿童正确认知社会。
何为心理健康?吴教授总结概括为32个字:“智力正常、思维有序、情绪稳定、喜怒有常、行为有矩、适应社会、精神充实、人际协调”。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社会心理,才会有于己于社会都有利的行为。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