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言:如何解救“卡住的一代”?
《如何解救“卡住的一代”?》吴正言
1
四个典型个案:
A.30岁不到已在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担任中层领导职务,父亲亦是政府高官。他看上去有令人羡慕的家世、体面的工作、优渥的收入,可是却越来越对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他觉得看不到未来,不断地感受到对自我的否定,也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他说自己信佛教,有时会用佛教中的一些理论开解自己,但依然很难让自己完全走出自暴自弃的困境。
B.曾在美国留学读金融研究生的20出头的英俊小伙儿,家里开了一个纺织品工厂,经济条件也比较殷实。但他一直也对生活、对学习感受不到丝毫兴趣,终于在研二时辍学回国。回到家后也不想出去工作,现在每天中午起床,然后到父母的工厂里帮忙做点事一直到晚上,暂时先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
C.正在就读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的男生,入学后就逐渐不去上课,越来越频繁的泡在网吧里,甚至经常通宵熬夜在网吧打游戏,挂掉的科目越来越多,正如债多不愁虱多不痒,他却对此越来越麻痹。除了英雄联盟,生活中好像几乎没有可以吸引他的东西,他终于被愤怒的父亲拖回了家,但禁网的日子里他依然找不到什么事可做,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发呆,对父母家人百般劝说无动于衷。
D.16周岁的少年,父母离异,初二辍学后在亲戚开的饭店、工厂等打过几次工,最近已经有一年没有去工作,整天在家里打游戏,母亲在工厂里打工赚钱维持着两个人的生计。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概括为“一直想死又怕死,所以就这么随便凑合活着。”
这四个个案,连同我自己工作过的很多来访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找寻不到生活的意义,无法接受上一代人给自己规划的方向,但又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里,只好一直在原地打转,通过投入宗教、网络、游戏来给自己的灵魂一些慰藉,但一回到现实,无力感和失落感就会扑面而来。
而且,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这样类型的来访者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问题开始出现的年龄时间也越来越早。光是2016年到我这里来求助的来访者中,处于休学、退学中的学生人数,是前一年的3倍之多。
面对来访者“到底为什么要去学习?”“到底为什么要去工作?”等诸多疑问,这些来访者的父母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人活着就要去学习、去工作,这是不言而喻的啊!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在这种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清。父母最大的疑问就是:“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啊,你怎么就不行呢?”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代人和上代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导致对于生活的态度发生如此显著的差别。为什么上代人可以看似浑浑噩噩但又积极扎实的养家糊口、娶妻生子;而这代人却总是绞尽脑汁要把这些人生终极命题搞清楚,却同时消极无为醉生梦死呢?
渐渐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
2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从低到高有这五种需求:生理需要→安全保障→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生理和安全属于基本需求,后面三种属于高级需求。人类首先需要满足基本需求,只有获得足够的水、食物等其他生活物资,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有条件考虑爱、尊重或自我实现的问题。
基本需求能够激发人强大的动力,因为这是生物数亿年进化的本源能量。在激烈的自然竞争下,能流传、繁衍下来的物种,必然具备对生存强烈渴望的基因。渴了去找水源、饿了去获取食物、危险了去寻找安全的庇护之所……,这是生物的本能。
我们的上一代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物资还比较匮乏、基本生存并不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激发了他们最原始的动力,外出奔走、辛勤劳动、互动合作,从而获得生存下来的必要基础。
但是这一代人所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尤其是在苏州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保障相对健全的地区,生存是基本无虞的。这一代人几乎没有品尝过挨饿、受冻、流离失所到底是什么滋味。即便父母再三恐吓: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以后可怎么办?!但是现实是,当下以及在目力可及的未来,他们即使什么都不用做,必然也能够有滋有味地生活。
正如B告诉我的,按照他的了解,家庭各项资产总额保守估计有五六百万,父母的厂子每年有数十万的利润收入,即使厂子倒闭关停,光是出租厂子的门面,一年也能有十来万的收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没有丝毫压力。
甚至属于社会底层的D,仅靠母亲一个人工作获得经济来源,维持生计依然不成问题,还可以经常在外买点小吃、饮料,时不时买一件好看的新衣服,租住在一套60平米的房子里,看看电视上上网,甚至可以说比起20多年前社会中层、30年前社会上层人群的生活水平还要更高一些。
既然基本需求能够被自然、轻易的满足,那么本来通过这部分需求,可以激发出来的人类原始动力,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上一代人即使在如今丰渥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辛勤工作,那是因为过去长年累月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已经稳固下来的习惯(习惯也是一种巨大力量的来源);可是,这一代人可并没有形成这种习惯的生活轨迹。
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我们无法刻意重新给孩子创造出一种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必然有着与上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起点。我们为孩子创造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本就是希望让他们可以不必再为了基本生存而费心劳神;我们为他们搭建起坚实的平台,就是希望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可问题是,平台搭建好了,下一步呢?
3、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
爱和归属感、被尊重和认可、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求,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进一步获得呢?
我们老一代中有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还没有充分的得到过这些。我们和一个并不是特别相爱满意的人凑合着过,我们并不觉得我们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多么受人尊敬,我们正是缺乏自我实现感所以才要孩子来为我们圆梦啊!
简而言之,大多数父母根本就没有或极少获得这些高级需求的经验和体会。我们所拥有的大量的、丰富的实现基本需求的经验,对孩子根本没有用处啊!
即使有些父母从白手起家到成就卓著,按理说他们有着获得被他人认可、自我实现的经验,但他们实现高级需求的体验,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长年为了实现基本需求的抗争中,一点一点无意识的积累起来的。这种经验,对于无法重复父母的这个过程,必须得在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平台向上发展的孩子而言,借鉴意义依然不足。
但我们的孩子遇到的困境是:实现高级需求与满足基本需求相比,不知难上多少倍!比起获得一个面包,获得一个女孩的芳心并与之建立稳定可靠的亲密关系,所需要动用的观察力、理解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耐力、情绪控制能力……复杂程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锻炼的是什么?——记忆力,加上一点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获得爱和归属感、被尊重和认可、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求,根本就是差得太远太远好不好?!
而且,高级需求与基本需求不同,它们并非镌刻在我们基因中的自然属性。这只是我们人类近千年、甚至也许只是近百年来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人获得过的体验。它无法像生物本能那样,自然的激发出我们强大的动力来。
因此,这一代年轻人,他们面对高级需求的挑战时,所面临的难题就是:
1、缺乏父辈可供模仿的相似经验;
2、实现难度极高、极复杂;
3、长期所受的教育训练与之并不匹配;
4、生物本能的推动力几乎不存在。
在这种前方有大军压境、身边无可靠的友军协助、手上的武器也不称手、后方也缺乏足够援力的艰难处境中,大多数人只有进退维谷茫然失措。我把卡在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中,上下不得困顿不堪,不知如何是好的这代年轻人称之为——“卡住的一代”。
如何把卡住的一代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获得顺畅向上的通路?
4、“活商”最重要的素质
如何把卡住的一代解救出来?让他们能够获得顺畅向上的通路?
这里必须介绍一个重要的概念:“活商”。它指的是一个人理解“自己为什么而活,想要怎样活”的一种能力。
全世界70亿人,看起来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到底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我和其他人有着什么样的不同?
只有当我们能够体会到自己与其他芸芸众生的不同,体会到我们有着大多数人不具备、难以匹敌的特质或潜质时,我们才能找到这个世界上,那个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我们才会心无旁骛的扎根在此,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独特的使命中,并坚持到底,让我们自己的一生过得充实和精彩。
这也正是太多年轻人所缺乏的,太多父母没有给孩子灌注的最有价值的意识。面对眼前这些进了大学后开始生活混乱不堪、频频翘课、沉迷网络、挂科无数的年轻人,当我问到他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自己所读的这个专业时,他们都露出了迷茫的神情,“父母替我选的”、“据说未来容易找到工作”、“别人都说学师范当老师稳定”……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是因为自己在哪方面的特长、潜质,让自己觉得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并且在未来如何利用自己的这个特质,在此领域做出怎样的成就。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有意识的去关注孩子在某方面的特质?这不是强行安排孩子去学习书法、绘画、钢琴,来培养出的所谓“特长”。而是父母是否能够发现你的孩子,他的身材颜值、声音音色、观察力、记忆力、计算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表演能力……有哪一项或几项是有着潜在优势的?父母是否有因势利导,对这项优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加强?或者最起码,是否有不断的告诉孩子:你有这方面的天赋潜质,你应该珍惜这份上天赐予的礼物,它一定可以发挥威力,成为你在某个领域不同于他人、超越别人最重要的资源?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发掘、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潜质、特长,将另外撰文专门讨论)
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纷繁迷乱,而获得被爱、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考验,经受无数磨难和困苦,动用高超的能力和技巧,还要加上一点机缘巧合和运气的眷顾,才能达到终点。只有当一个人从内心底深信自己是不同的,深信自己在世界上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才能在这段漫长而坎坷的旅程中,有勇气和耐心,一直一直走到最后。
5、他们的机遇与优势
但好在,这一代人除了不得不面临史无前例的难题和挑战时,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资源。
这个世界随着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信息传输越来越便捷,“闲得无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兜里的余钱也越来越充足,几乎任何一个“特长”,都能够有属于它的舞台,都有可以令它大放异彩的位置和生财之道。
卖萌、吐槽、打游戏、游山玩水、泡妞、搞怪、整蛊……几乎任何事情,只要你做得足够专心、足够精彩、足够与众不同,以及足够坚持,在互联网的四通八达和集聚效应下,就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及财富,名利双收自我成就。
不相信吗?不论是国内的优酷、B站A站,还是国外的youtube(均为视频网站),赚钱最多的排行榜前十位,大多做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玩意儿。
Youtube上收入最高的视频up主,25岁的PewDiePie的年收入是7500万,而他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用搞笑的方式解说各种游戏(而且实际上他的游戏水平还不咋地)。中国最赚钱(年度版税1.1亿)的作家不是什么名门大家,而是一个叫唐家三少的网络作家,他写的也不是什么“正经文学”,而是“玄幻修仙”类小说,发表在一个可以自由上传的网络平台上。很多媒体评选的2016年度热门人物中都有一个名字:“虹桥一姐”。就是这个日日夜夜在虹桥机场蹲点和明星蹭合影的追星狂人,现在开始被各路记者反蹲,她的微博现在转发的每一条广告,已经售价7000元。
类似的例子已经举不胜举,就算我们再不情愿,这个世界正在飞速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精彩纷呈。我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去走另类的道路,但是,在各种迷乱的诱惑和干扰之下岿然不动,发挥我们独特的优势,自顾自紧盯着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可能的确是我们这代年轻人获得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
其实,我们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协助来访者观察、审视自我,看到和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潜质、苦痛、经验,把它们整合起来,并与外界的种种资源有效的联结,找到支持、找到伙伴,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陪伴着来访者坚持走下去,直到终点。
(完)
吴正言:苏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苏州市广济医院) 临床心理治疗师;苏州心理援助热线创办人、苏州艾丁心理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