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
我对精神分析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最初对经典精神分析嗤之以鼻,到后来对意象对话如痴如醉,再到现在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辩证吸收。
记得大学期间选修人格心理学课程那段时间挺迷恋心理测试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关心心理网站上有没有更新什么测试,乐此不疲。
还记得那时候捧着本朱建军教授的《我是谁》给室友做意象分析,也做自我分析。那时最感兴趣的就是释梦、房树人和沙盘游戏了。对探究人类内心世界的热情几近疯狂。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对心理学的认识也正是从对一个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或是技术的迷恋开始慢慢累积起来的。
迷恋最常见的结果可能是迷失自我。因为迷恋会让人进入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感觉不到周遭环境的存在和变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迷恋的本质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让我们天真地相信世界是一片简单的图景和模型,而忽略了世界其它复杂的可能性。
慢慢地我发现,心理测试下我的人格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矛盾的。我给室友做的意象分析,有时准,有时又相去甚远。那段时间特别迷惑。
后来一次偶尔在书中看到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大意是说: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必定是不完备的,任何理论都包含了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的命题。我理解,每种理论体系都是基于某种假设而建构起来的。就如博弈论有经济人假设,即假设人是完全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又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人有自我实现的趋势和能力。而精神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设:一是人都是寻求自我需求的满足的,二是心理发展是一个线性过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世界是一副复杂性的蓝图。线性过程只是一种局部的理论抽象,现实中更多的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后来我也知道,释梦要结合被试的自由联想才能接近真相,沙盘测试要站在被试的位置去体验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线性与非线性的矛盾中取得了和谐——人一方面受到幼年重要经历和体验的影响,一方面具有调整这种影响并与环境自适应的成长力量。
最后,我想迷恋的心理动因可以从博弈论的理论中窥见一斑。人类面对“自然”这个博弈参与者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处境强烈地激发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能动地反应便是树立一个迷恋甚至迷信的对象。迷恋是对某类包含巨大能量的信息的固着,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危机感,我们获得一份内心的淡定。
只是适当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人的这种思维和行为本身也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世界是可以完全被我们所认识的。事实上,这也是不完备的。如果精神分析也有生命,我想他会时刻告诫我们: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保持一份无知,我们收获更多恬淡吧。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