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余震——唐山大地震影评
剧情简介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我所理解的影片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7.8级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唐山,造成242769人死亡,击碎了每个唐山家庭。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顷刻内化为乌有。三十五年过去了,其他人也许对那场地震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但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尤其是那些倍受创伤的孩子们来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余震远没有停止。李元妮在三十多年中始终难以忘怀丈夫和女儿,家中几十年如一日的供着丈夫和女儿的遗像,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清明祭奠逝去的亲人。用儿子方达的话来说“我妈的心碎的就跟渣一样。”不敢也不愿接受幸福,对于邻居老牛的一往情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儿子方达超乎寻常的高要求和依赖。在儿子远在杭州开公司以后,只有留下孙子点点才能让她的内心有一点寄托。终于重逢,李元妮在厨房默默包着饺子,可是手抖得包不住饺皮,方登不知该怎样面对这次重逢,她进到屋子里,第一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父亲和自己的遗像,还有桌子上泡在水里、洗干净的西红柿——李元妮说,“西红柿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她蹒跚着扑通跪在当初放弃的女儿面前:”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么些年,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呢,我成天的惦着你们俩啊,我惦了你们32年呢。你咋就不理我呢,你到底上哪儿去了……“三十几年的无望等待溢于言表。方达失去了自己的胳膊,内心的不平静导致在学校的不平静。他内心承担着母亲的期望和依赖及家庭的重担。于是选择逃离,远远地逃到了长江那一边的杭州扎下了跟。同时又不能不对母亲的依赖有着不由自主的反馈。不顾妻子的愤怒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执意的将孩子留在了母亲身边。方登,是所有人中内心的苦痛最多和最深的一个。她的内心不仅有大自然地震的伤痛,更有母亲在生死间选择救弟弟而放弃她的内心的地震。她不仅有忧伤,更有愤怒和仇恨,以及自我的否定和不接纳。所以她对所有的人说她什么也不记得了,宁愿被收养也不愿意接受亲生母亲。但是她比谁都记得清,她的这种感受和行为只能导致她更重的问题。在养父母家尽管养父母非常爱她,尤其是养父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也不能真正温暖她的内心。因为恨母亲,方登对养母一直是拒绝的,对养父却过度依恋,导致家庭不睦。最终方登和弟弟一样,选择了逃离。远远地考到遥远的杭州上大学,再也不回家,直到养母去世才匆匆一见。因为内心对自我的不接纳,方登匆匆的选择男友恋爱、怀孕,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没有人可以理解她为何要留下这个不应该到来的小生命。方登这次选择了消失,选择了封闭自己的内心。一直到数年后因为女儿被冤枉受委屈,以及年长的外籍男友的爱的呵护才使她记起还有一位老父亲等着他回家。父亲仍然一如既往的用爱、宽容、理解包容她、温暖她。当她告诉革命了一辈子的父亲她将与一位年长的外籍律师结婚时,父亲只说了一句“什么师不重要。我只在乎他对你好不好。”父亲的爱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融化方登内心的坚冰。方登终于告诉父亲“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另一场人类的浩劫里氏8级的强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方登和方达在救灾现场相遇,从地震破裂的家,终于从另一场地震后有了新的开始,一家人终于能够有机会在一起重新构建内心世界和家庭关系。这是我理解的《唐山大地震》,一部地震亲历者三十二年的心灵历程。温暖的基调比小说更真实感人
与小说相比,电影传递了更多传递正面能量,同时也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常态。小说强调的是一个“痛”字,基调阴暗、疼痛,小说家要表达的是,即使灾难过去,被摧毁的地貌逐渐平复,建筑物重新盖起,但地震在孩子的心灵上刮擦出的血,却暗暗地渗流得更久。经历过地震的方登,蒙上心灵阴影,形成偏执性格,无法回归家庭,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小说令人黯然落泪,但是也令人绝望;在电影里,“疼痛被温暖代替”,故事的基调变为温暖、希望。因而,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大篇幅的删改和加工。很多影评家诟病这一点,但是我以为,温暖正是灾后重建所需要的,非如此无法通过文艺作品告诉我们生命是如何在灾难中重生而不是在灾难中死亡。电影故事中母亲李元妮之所以选择救弟弟,并不是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决定的,而是人的本能。“因为生活中往往是弱一点的孩子受到家庭的重视比较多”,电影里要用这个更合理的解释“医治”女儿对母亲的恨。而且在常态下,绝大多数养父是不会侵犯养女的,电影选择表现养父女很好相处的正常生活状态,选择养父的爱医治女儿心灵的余震显得比小说更符合作为文明的人而不是野蛮的兽的现实,更感人,更能激起人类文明的共鸣。
积极的调子是所有人的需要
由于幅员辽阔及地质的原因,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地震不断,自周幽王以来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大震80余次,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更是死亡83万余人,成为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最大的自然劫难之一。而近百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11次,死亡人数达70余万,为世界之最。尽管中国的人口世界第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仍旧让人唏嘘。对于中国来说现实中的灾难已经足够了,更多的是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劫后余生的人们如何开始幸福的新生活,让活着的人如何不再经历这些灾难才是最重要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人、社会感恩,对自我的认同这些正面和积极的东西才是经历灾难的人们所需要。非如此经历灾难的人们无法开始新的生活,非如此我们无法应对下一次灾难。如果我们灾难后的经历如小说所写的那样我们只记得灾难中的伤痛,并不断提醒自己过去受的伤、将来还会受伤,我们只会如小说主人公一样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同样我们民族如果只记得百年耻辱,民族的未来也只能象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样沉沦。也许《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尽管这部影片还挂着灾难片的羊头,卖着伦理片狗肉,还有许多在艺术上应当商榷的地方,但它无疑在人性上带给我们更多对未来的期望。正如影片的结尾,唐山一家人的团圆。站在专业的角度纵观整个影片,充满了创伤与修复这样的主题,唐山大地震震毁的家园需要一段时间重建,但它对我们心灵的震动和继发的心海余震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来平复,或许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针对丧失进行哀伤,也许会更快一些!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