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结构及神经机制
很少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一个人在短短几秒内,从愤怒或沮丧的心情转为快乐,但是幽默就有这种力量。幽默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够缓冲压力,调节失败挫折的冲击,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然而我们却很少去研究幽默这个现象。陈学志教授透过解析幽默的结构,希望能够找出一种产生幽默的方法。
幽默这个词,首见于屈原的作品《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意思是寂静无声。我们今日所知的幽默,是林语堂当初要翻译 humor 这个词,觉得中文里既有的词都无法完整表述它的意涵,因此索性直接音译而成。那么幽默到底是什么东西?陈老师给的定义是:在轻松不严肃的气氛下,对矛盾、不协调、超乎常态的刺激,经过似是而非的理解后,以隐喻的方式,推敲出禁忌或攻击的内容,进而产生愉悦、放松的心理感觉,以及外显的微笑或大笑反应。产生幽默的过程,不但能增进人际和谐,也能对人生产生更多体悟。
幽默是如何运作的呢?陈老师举了一个实例:一位担任高中辅导老师的娇小女生,有一次给两个打架的男学生劝架,其中一个学生打得火起,把劝架的老师抓起来,呛声说:“你敢挡我?你知道我拳头多大吗?”这位老师当下是怎么化解的?“你拳头有多大?有我胸部这么大吗?”这学生愣了一下,看看自己拳头,再看看老师(的胸部),当场就笑了出来。这是幽默的“转移”功能,把焦点转移到一件完全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上,让当事人能够跳脱当下的困境跟冲突。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幽默运作的基本架构。首先是要有一个能够引起幽默反应的特定刺激型态,像是笑话、喜剧、或是临场的机智;接着是个体感知到这个刺激之后,所产生觉得有趣或好笑的认知或情绪经验;最后是产生各种发笑的外显行为反应。我们研究最多的是笑话,笑话是一个经过包装,可以独立于说话情境之外运作的机制,通常是由本身一点都不好笑的“营造语句”,到最后抛出一个“笑点”,才完成笑话引人发笑的功能。
幽默可以拆分成“结构”跟“内容”两个元素来加以分析。幽默结构是指运用夸大、模仿、反向、双关等技巧,制造出引人发笑的效果。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认知活动”,具体来说这是透过一个“失谐”的元素(意思就是一定要跟常理不一样),让人处在从未经历过的情境下,不得不跳脱平常惯用的“基模”,进行“推敲”的工作,才能够“解困”(只要是你不知道怎么面对的,都算是某种“困局”)。由于人在处于困局时,会有“生理唤起”的现象(也就是身体会紧张),因此在解困时必须要透过某种方式释放生理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后会发笑的背后原因。
至于幽默的内容,则是用跟性有关的黄色笑话,或跟死亡有关的黑色笑话等等内容,让人推敲试图理解,然后引人发笑。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情意活动”,由于牵扯到挑战禁忌,也可能会带有攻击跟贬抑,因此幽默的内容往往多少带有一点争议性;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解困时才能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从而感觉到放松跟愉悦。
经过各种精心设计的笑话结构跟内容,搭配大脑造影显现的活动区块,就可以找出幽默各个元素的大脑对应区域:“失谐”对应颞中回跟额中回,“解困”对应额下回、额上回跟顶下叶,由“推敲”所产生的愉悦感,则对应内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跟海马旁回。另外再检验失谐、解困跟推敲的脑电图,也确实发现它们各有各的专属脑波。假以时日,我们对于幽默的理解,也许能够因此而更加系统化。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