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既然相爱,又为何断背?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既然相爱,又为何断背?同性之爱的心理学解释Andrew Barron 文Mints 编译既然相爱,又为何断背?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乍一看,同性之爱似乎是一种进化悖论。如果人类的某种特质要想进化,就必须遗传给那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孩子。但是,由于同性恋无法生育后代,因此可以预测——同性之间的吸引力会逐渐衰弱。长期以来,这一悖论一直困扰着进化生物学家,但我和同事们相信,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难题的话,其中的矛盾表象就越来越清晰。其中的诀窍在于理解人类性活动和性行为的复杂性。

首先,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只是由两种不同的群体——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组成的话,那么,必然会认为同性之间的吸引是进化的悖论。

但人类的性行为不是这样的。金赛及其同事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研究打开了人们思维观念大门,金赛的每一项研究都支持了以下的观点:即,性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在完全异性恋到完全同性恋两极之间,还包括一些中间的群体,部分异性恋、双性恋、和部分双性恋。

对这一连续谱系的认识,让性行为的进化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问:性行为的差异是如何进化的?而不仅仅是琢磨同性吸引力是如何进化的。

既然相爱,又为何断背?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其次,大多数的性行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不是为了生育。对于人类、以及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而言,性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包括玩耍、社会连接、隶属关系甚至是交易、解决冲突、支配和安抚。我们在思考性的进化过程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些社会功能。

我和杜克大学的同事Brian Hare最近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同性吸引力进化的新假设。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动的社会性(proactively social,即,亲社会性)。

如果生存和繁殖依赖于自己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群体功能的一部分(就像早期人类和我们的灵长类祖先那样),那么高度亲社会的个体可以迅速地融入群体,在群体内更好地运作、有更大的灵活性。doi.org/10.3389/fpsyg.2019.02955

亲社会性选择带来了一系列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社会意识和社会容忍度,增强社会沟通,减少攻击性。扩大的这些社会环境角色,还包括成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成人游戏和冲突的解决。所有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同性恋和异性恋。

以我们最亲近的灵长类动物倭黑猩猩为例。大约在200万年前,它们从黑猩猩中分离出来,成为了非常具有亲社会的物种。众所周知,它们的性欲特别强烈,通过(同性和异性)性爱进行一系列社交活动。

我和Brian认为类似的现象也同样发生在人类的进化中。这种亲社会性选择的增长,带来了社会性别表达的多样性和频率的增长,同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也逐渐增多。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的性行为可能受到数百种基因的影响,而且,同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并不是单一基因的结果。相反,许多基因会影响性行为的变异,每一个基因都以小而不同的方式起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性行为方式的各种变化。

这些多样的变化也会发生在其他的方面,例如,与人类智商或身高有关的变异也是数百个基因复杂性变异的结果。但是我们不需要特殊的进化论来解释非常聪明的人,或很巨人的存在,他们只是变异谱系中的一端。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88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