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线非有不可吗?
马甲线非有不可吗?来源:北部湾晨
如果你是女性,最近一定遇到过这个话题。打开娱乐新闻,袁姗姗、邓紫棋、张雨绮、angelababy、王珞丹、周韦彤、徐娇等一众女星纷纷“亮马甲涨人气”;打开朋友圈,不是挥汗卷腹的、就是自拍炫腹的。这个叫“马甲线”的东西一夜走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也成了健身机构的广告热点。你跟上了这一波热潮,还是用“我有一块腹肌”“我有棉马甲”来自嘲?
看看上世纪末到“零零年代”的女星照片:女神级的林青霞、巩俐,以性感闻名的舒淇、徐若瑄,青春率性的张柏芝,以及众多日本女星(包括著名的“老师”们),她们的腹部看起来都丰润柔软,一片“坦白”。再往前,东方人的眼光可以包容“环肥燕瘦”,但一律要求“柔若无骨”,罕有对“腹肌”的记载,更没有马甲线的概念。马甲线、人鱼线、a4腰,以及据说级别更高的abcrack(腹沟),不过是近三四年才出现的热词。
人类对自己身体的改造,是基于内在的发展驱动而进行的。人们对马甲线的迷恋,表面上是亚洲型体态向欧美型体态改造的愿望,本质上,则可以视为双性化趋势与全人状态的外显。
双性化(genderroleandrogyny)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中性化,是指个体兼具男女两性的思维与行为特质(中性化则是特征相对模糊)。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提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种行为,这样的人会比那些表现出极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加快乐,调适能力也更强”,这种状态恰恰接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实现和全人状态(whole-person),即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性别气质的二元对立是农业社会与早期工业社会建构的产物,那么双性化趋势和向全人状态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向高科技后现代进步的过程。
女性追求肌肉分明、更具力量、更灵活协调的身体,意味着更主动地觉察自我、更乐于发掘自身潜能、更自信地迎接改变,这将有助于两性模式与社会格局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对长期处于男权模式下的亚洲社会,尤其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僵化地把马甲线与“人类进步”对应,也不能将之视为绝对的美。因为个体是独特而复杂的,无论时代标准如何变迁,我们始终要以自我认同、自我实现为核心目标,这比潮流、性别印象、他人评价都更重要。我们一旦将马甲线或任何一种事物,奉为单一、狭隘的标准而狂热追逐,就会陷入偏执,乃至出现心理问题,限制人格发展。而我们一旦放弃自我思考,盲从潮流,也就站在了“独立”“自信”的反面,这不正与趋势的走向相悖吗?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男女本身存在的生物性区别。健身专业人士指出,女性需要将体脂率控制在18%以内,才可能拥有清晰的马甲线,而医学数据显示,女性体脂率低于14%—17%,就会出现月经紊乱。所以,任何健身活动和身体塑造,都必须因人而异,无论有没有马甲线,都要坚持“健康第一”。而在对自我、对关系、对性别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发现与思考中,塑造一个独特个体的过程,无论有没有马甲线,都是值得享受的。(科技日报)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