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深层的基础
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深层的基础作者:周正猷 等来源:《中国性科学》
文章导读:笔者在总结分析30年的婚恋咨询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爱的丰满是人类爱情的显著标志;情爱之中,亲情是重要的基础。一见钟情说明,现实中的他(她)是自己亲人的替身。正是这位替身让自己回归那美好的幼年受到亲人疼爱的岁月,跟类似自己初恋亲人的恋人在一起,唤醒了幼年浓郁的亲情,激发了对最亲亲人的初恋的潜意识能量;同时又有了现时恋情和性吸引、人类性爱的参与,那感觉真是又亲又爱。幼年的体验和现时的感受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性爱+情爱+亲情之爱”,这是爱情最丰满的模式、最高的境界和最巅峰的体验。不少人认为一见钟情是人类爱情的良好开端,其产生是因为对方符合了自己脑中的“爱之图”。但一见钟情、爱之图与爱情和婚姻到底有何相关,人们还颇有争议。笔者根据婚恋咨询大量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后认为,早年浓郁的亲情和原欲决定了爱之图,现实中爱之图的对应,出现了一见钟情,说明亲情和原欲是产生一见钟情的原因。从现象上来说,一见钟情就是爱情的深层的基础,从而提出人类爱情最完满的模式,以期对提高人类婚姻质量做出新的努力。
1、一见钟情和“爱之图”的基础是亲情和原欲
在我国人相恋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承认有“一见钟情”现象。而在西方有学者早已提出过存在“爱之图”一说。爱之图和一见钟情既不谋而合,是同一回事,又相互佐证。人们不否认“一见钟情”的存在,也不否定“爱之图”的假设。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看起来是一回事,但实际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西方人更重(性)爱,中国人更重亲情(爱)。可以看成是潜意识层面的两种需要。其一是对幼年性爱的需要(原欲),即“爱之图”;其二是对幼年亲情的回归, 希望与亲(情)人“一见钟情”。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又是密不可分的,雷同于成人的爱和情的关系。儿童更需要安全和呵护,浓郁的亲情是基础,没有亲情的原欲是不存在的。但原欲又是一种原始的性爱,绝不是单一的亲情,而是亲情、恋情、性爱混合的一种情感体验。
中国人说的一见钟情主要代表了恋情和亲情,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说儿童也有性爱。我们不妨把一见钟情称为“情之图”。当然,也不否认爱之图只是潜意识的一种存在,而一见钟情是现实中发生爱之图对应时,出现在意识层面的一种情感体验。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的说法大同小异,其实它们产生的共同基础就是幼年的亲情和基于亲情的对主要是异性父母的初恋(原欲)。我们研究一见钟情的主要目标就是关注早年的亲情和原欲对成年后婚恋的影响。
人类有史以来,文化歌颂的不衰的主题是人类的爱情,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终生相爱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很多爱情故事大都是“一见钟情”而开头的。在我国,尤其是在过去的年代,受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影响,女孩子在家很少出门,偶尔出门或与家人上了庙会,看了花灯,就陷入了爱情的漩涡。国外人时兴的旅途恋、邂逅相恋等等,也多基于“一见钟情”的基础。这些已无异于告诉人们,基于早年的亲情和原欲而产生的一见钟情正是爱情的深层的基础。
2、爱之图类型突显潜意识中的亲情和原欲
我们在“一见钟情初析”一文中,根据大量一见钟情的案例分析,从个人早期成长的家庭背景,从爱之图的原型、爱之图情感特点、爱之图性质等特征,把爱之图分成不同的类别。但每一种分类都有其早期亲情浓郁的背景,早期亲情浓郁的亲人或扶养者,在其跟孩子最亲密接触的那些时间的相貌、体态、行为、举止,与孩子亲密的程度,情爱的付予和接纳的方式,及其跟孩子相处的模式,身体接触的方式和频度以及其他特征,构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爱之图的雏形。根据早年不同的成长背景,分析不同爱之图的特点如下。
2.1 祖父、祖母型爱之图
孩子从小的抚养人主要是(外)祖父母,(外)祖父母给孩子的关心爱护特别多,孩子对(外)祖父母的亲情和爱恋特别浓重,成年后对相似于(外)祖父母的异性产生好感或爱意。女孩更容易发生,成年后遇到一位成熟、成功,又年长的象她祖父的男人,会更符合她的“爱之图”。
2.2 父亲、母亲型爱之图
一般情况而言,父母不仅孕育了孩子,还要精心的爱护和抚养孩子,不仅培育了浓郁的亲情,而且培植了相互浓烈的依恋情感;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肤体的密切接触,双方都有性和爱的满足,尤在异性亲子间,特别是孩子的感受会非常的强烈,放肆的享受着原欲的满足,异性父母自然就成为孩子的原欲对象。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儿子会有恋母情结,女儿会有恋父情感,甚至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
2.3 哥哥、姐姐型爱之图
年幼时,同辈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对减弱的家庭,同胞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对更大,主要指兄对妹、姐对弟的影响。在弟妹出生以后,哥或姐自然参与了弟妹的抚养和保护,弟妹对来源于兄姐的抚爱、呵护感受深刻,回报以相应的兄姐最适应的关心和爱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人最多见的婚配年龄模式是男大女小,可能说明兄妹型是最常见的爱之图模型。现代人姐弟恋在增加,这种婚恋模式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独生子女多,女孩常学妈的强势,儿子又恋妈和妈的强势,他们的配对自然更合适女大男小。
2.4 其他抚养人型爱之图
抚养孩子的人包含亲属中的抚养人和非亲属的抚养人(女保姆等),亦可奠定爱之图的基本框架。
2.5 师型、星型爱之图
孩子早期在与老师的相处中,或在欣赏明星的角色时,发生了异常深刻的情感震撼或移情,从而构建爱之图的原型。特别是女性心目中的男性偶像,形成爱之图似更容易。
2.6 复合型的爱之图
可以是两位以上亲人或非亲人原型的复合。
爱之图的不同类别又反过来证明其人的亲情需要和原欲对象,原欲对象又是主要由亲情所决定,所以是什么样的亲人给予的什么样的亲情是出现一见钟情的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非父母型爱之图虽然是少数人,但是说明他们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亲情,原欲对象也不是父母,而是从小给他、她亲情最多的非父母的亲人或其他人。如果从小没有专一的亲情和原欲对象,则有可能是师型、星型爱之图或复合型的爱之图,此类人的亲情和原欲对象相对不确定。
3、持久的一见钟情是美满爱情的基础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爱之图主要就是亲人之图,尤其是父母之图,亲情最浓重的,肤体接触最多的,性爱最浓的亲人之图。现实中的恋人越是符合爱之图,双方亲情和原欲的契合程度,也就是爱之图对应的程度,决定了一见钟情的深浅。情爱的契合程度越好,亲情和原欲的满足越到位,一见钟情感就越明显,说明亲情和原欲是一见钟情的基础。持久的一见钟情又是爱情中的极品,亲情和原欲自然就成了爱情最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有爱之图的一见钟情,对方虽然只是象自己最亲近的最爱的亲人,但能让自己回到小时与亲人相伴时既有亲情又有恋情的美好感觉之中,无限亲切,充满关爱,安全温暖……在由爱之图(自己亲人的替身)导引出的亲情和幼时恋异性父母的性爱(原欲)基础上,加上现时对异性的恋情而产生一见钟情。
有一见钟情是爱情良好的开端,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远视者钟情,近视仍钟情,越看越真,钟情越深,这就是真正的“一见钟情”;若又能保持并不断提升,更是婚姻匹配的最佳组合。有人认为一见钟情是短暂的瞬间的激情。其实不是,调查认为有70%男性及80%女性曾有过一见钟情,多数发生在20岁左右,结婚或长期维持恋情的占70%(结婚的占55%)。在离婚率超过50%的美国,一见钟情并结婚的夫妇中男性的离婚率在20%,女性在10%以下。说明一见钟情虽是“命中注定”,但也确实可贵。
一见钟情的持久存在或者是不断提升,可以淡化其他不适合匹配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恋爱中有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深厚的感情可以淡化甚至掩盖一个人的缺点、不足,而放大其优势形成“光环”。
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要科学择偶,帮助当事人寻找“爱之图”,努力争取互为爱之图的最佳婚恋匹配模式。并且一直在研究寻找“爱之图”的具体方法,努力研制开发婚恋匹配测试软件系统,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具有“爱之图”的最佳配偶。
4、夫妻相也说明亲情和原欲与爱情相关
“女大十八变”,说的就是人的相貌是能变的。美国一位研究人类相貌学的学者雷伯特.惠斯泰尔调查发现,人的相貌能变,是后天文化因素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学来的。他指出,初生婴儿的相貌都差不多,几乎没有明显的面部特征。他们通过以后的观察,模仿自己身边的亲属及其他人,逐渐学会安置自己的相貌位置与形态。例如,把眉毛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嘴唇、鼻子也都按大脑中的脸谱图(主要是同性父母的)发育;嘴的外型就不是生来就确定的,它要等到恒牙出全后才能确定,许多人进入青春期后才能定型。
孩子一出生最亲密接触的就是父母(或抚养人),父母的相貌和父母为孩子提供的视觉环境,左右了孩子对自己相貌的塑造,父母或抚养人的脸谱就成了孩子脸谱发育的模型,孩子也就越长越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或者一部分更像父亲,一部分更像母亲或其他抚养人。
人到成年以后相貌还会再变,成人后则会以崇敬和爱恋的对方的相貌模型而来改造自己。恩爱夫妻,长相厮守,共同生活几十年,在天天赞赏对方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在改造自己的相貌,于是越变越像。究其原理应该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互动效应,观察、赞赏对方的美丽,同时就会产生与对方一样美丽的心理期望,这求美的意念会无形中影响生理的相貌改造、调整的过程,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而成夫妻相。
一位社会学家在追踪研究了数百对夫妇的婚姻生活情况之后,注意到一个出人意外的事实:凡是夫妻感情浓郁、和和睦睦生活了几十年,他们的相貌会越来越接近——更趋向于双方优势美的一种组合。反过来则可以说夫妇越长越像或者说能评上最佳夫妻相的夫妇才是最好的夫妻,说明他们的关系最纯真、最美好,这样的夫妻肯定有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相依相恋的真诚情感。
我们对相互有一见钟情感觉的案例的分析发现,他们几乎都有相貌特征上的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夫妻相和一见钟情相伴而生,正是因为它们有潜意识中的亲情和原欲的共同基础。
夫妻相形成的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更相像的人更相爱,因为女方有更像母亲的因素,而男方有更像父亲的因素,相对于双方而言,产生爱恋、钟情的情感因素的基础存在更多,钟情的、相爱的感觉就更易产生,或者更为强烈,爱情就会更浓烈,更持久。
可以说夫妻相是相互有更相像的基础和相爱后长期保持晕轮效应的结果。夫妻相的现实还只是从外表的相貌特征的相似性与爱情显著相关性的说明。我的相貌是我父、母或他们像素的综合,我和他(她)相貌越相似,说明他(她)和我父、母越相似,自然会更符合我的爱之图,亲情的成分越多,一见钟情的程度自然越明显。
5、 (隐)含有亲情的爱情最完满
我们在《人类爱情内涵初探》一文中就提出了,人类爱情是人类性爱和情爱的结合。情爱是友情、恋情、亲情三情之结合,是人类情爱的最高境界,含有亲情或替代亲情的爱情最完满。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亲情”重在“情”字,可以有血缘关系。但不是亲人也可以有亲情。更主要是早年的依存关系、互助互爱的关系培养起来的。亲情重于恋情和友情,是爱情的基础,是产生一见钟情的潜意识根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情爱类型的契合决定爱情真伪 。一位从小出生于父爱浓重的家庭的女孩找了一位母爱浓重家庭出生的具有恋母情感的男人,他们的情爱类型契合不良,可能仅有性爱而无情爱,爱情不真。倘若这位女孩与比她大的具有父型情感的男人相爱,他们情爱类型的契合度最好,他们的爱情也就很真。一见钟情的基础就是情爱类型的最佳契合,所以可以说含有浓郁亲情或替代亲情的一见钟情就是爱情深层的坚实基础。
我们多年对婚姻的研究,非常明显的发现,要建立幸福婚姻首先要找到真爱,找到真情,人类最完满的爱情中必须包含着亲情。只有一见钟情之中才隐含着更多亲情,所以我们相信,一见钟情是爱情的深层基础,持久的一见钟情是幸福婚姻的决定性要素。
亲情既如此重要,最好在择偶时就有亲情,越浓越好。倘若婚前没有或只有很淡的亲情,婚后就需要努力培植亲情,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孩子的存在,夫妻之间在浓郁的友情、恋情基础上,增加了非血缘的间接亲情,诸情的升华、转化,相互的促进,随着爱情的深化和发展,亲情自然也就越来越浓郁,婚姻也就越来越美好。
6、原欲的替代性满足是爱情追求的核心
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说过,人在6岁以前都是哺乳动物,6岁以后才发育成人类儿童,即是说,6岁前孩子没有乱伦禁忌,他们是完全自然而又真诚地爱恋着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并在与他们的一切亲密接触中享受着儿童性爱的满足。孩子的原欲就是在浓郁亲情的基础上得到了最好的满足。严格说起来,能满足孩子初恋的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情人,所以说,原欲在潜意识中的能量是巨大的。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原欲的潜意识能量足以影响成年后对爱情追求的一切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尚未到来之前,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本身隐藏着一种性的欲求,即所谓的恋父恋母倾向。如果心性发展不够顺畅,成年后选择其性对象时亦常以童年期间的原欲所爱的对象为对象。然而因生理性成熟的后延,又由于成年后接受了人类有乱伦禁忌的文化影响,还有三代血亲之内不得结婚的法律条文的制约,且从儿童到成人有充分的时间足以建立其防止乱伦的道德屏障,或者是形成其他的抑制机制,在其性对象的选择中,自然会排除其所爱恋的亲人。
若在成人后遇到跟乱伦无关的又酷似亲人的恋爱对象,这现实中的他(她)只是自己亲人的替身,又正是这位替身的存在,让自己回归那些幼年受到亲人疼爱的美好岁月。跟类似自己初恋亲人的恋人在一起,唤醒了幼年浓郁的亲情;激发了对最亲亲人的初恋的潜意识能量,又有了现时恋情和性吸引、人类性爱的参与,即是说在亲情的安全、温暖和幸福体验的背景下,再体验与原欲叠加的成人性爱和恋情之爱的心理震撼,爱情的体验无与伦比,完美至极。
在人类的婚姻史中,流行过所谓血亲婚,时至今日还有表兄妹结婚亲上加亲的说法,都是人类爱情中应该具有亲情回归和原欲满足的说明。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所谓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替代的亲情和原欲的能量,导引出只要一见就能钟情的结果。就实质而言,亲情和原欲是爱情的基础;就表象而言,一见钟情表达了爱情深层的基础。
7、亲情的发掘和培植提升爱情体验
根据现有的婚姻质量的有关调查证明,婚姻中真正有爱情的夫妻实在是少数。可见现有的婚姻只是一种社会的性制约形式而已,并不是人类最合理的婚姻。人们早就注意到,所谓的“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十年危机”等等,婚后感情平淡,矛盾滋生,问题不断,甚至认婚姻为爱情之坟墓。咎其根源,仍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婚姻是没有坚实的潜意识基础的。他们的配合,既没有“爱之图”的偶合,也缺少”情之图“的互惠互补,婚后磨合也宣告失败,致90%以上的男女在自己的婚姻中不能享受一辈子的人类爱情生活。难道这能证明现代婚姻的合理性吗?难道不能说大多数人的婚姻还只是停留在动物性吸引层面上的吗?
很多夫妻婚前就没有明显的一见钟情感,或者说每对恋人、每对夫妻在恋爱期、新婚期相互的爱恋肯定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上够不上一见钟情,所以婚后生活会平平淡淡,或者会发生婚姻危机,出现婚外恋情。研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即使在婚后,依然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爱之图”有不同相似程度的对象相遇,而因此会产生各种程度的婚外恋情。对超出夫妻“爱之图”越多的婚外对象,越有可能发展为婚外恋情,并足以破坏婚姻。尤其是女方,一旦红杏出墙,会有“驷马难追”之势,结果常常苦不堪言。
要提升人类婚姻的层次,提高人类婚姻质量,绝不是只讲伦理道德、责任义务就能达到目标的,而是要认真从当事人的早期成长背景研究其潜意识层面的亲情和原欲,即“爱之图”和“情之图”,根据这两图寻找自己的真爱和真情的一见钟情对象,进入恋爱的过程。恋爱的过程也是培养感情的过程,是增进相互的了解,发现优势更多相似的过程,也是劣势互补的实习或训练过程,是两个人全面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人的过程。
婚后婚姻目标的实施,实际生活的平淡,复杂的家庭关系的影响和夫妻交往技巧问题等,都会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夫妻关系。人们都希望更多的是正面影响,深化夫妻感情,保鲜爱情并发展爱情,不断提高婚姻质量。
婚后夫妻相处不仅是心理上的相互宽容或相溶,性格脾气、行为习惯的相互适应、互帮互助,性生活的和谐,感情生活的相依相伴,更重要的是不断发掘和培植亲情,互相把对方作为自己最亲的亲人,甜蜜的相处终生,真正使夫妻从生理心理到感情、精神、心灵的全方位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使爱情得以可持续发展。
婚后双方在密切相处和不断相互了解中,亲情就会得到进一步努力发掘和精心培植,随着夫妻之间的亲情日益突显,日益浓郁,原欲的满足程度也会随之日益增加,双方的感受也就会越来越甜蜜。
可见我们提倡努力发掘潜意识中的亲情和精心培植婚后漫长岁月亲密相处中不断发展的亲情,都是婚后婚姻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提高一生的婚姻质量意义重大。
夫妻双方原欲和生理性欲的满足,有不断升华的性爱体验,又在不断丰富的感情交往之中,亲情得到不断的发掘和精心培植,增加心理上相融,性爱和情爱交互作用,同步提升,使爱情和爱情影响的方方面面,交织着、升腾着,真正达到了“生命呈宝贵,爱情价更高”的境界。男一半女一半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完完全全地结合,不仅仅是“白头偕老”、“百年好和”,而且是一辈子的“真情、真爱”,可持续的一见钟情,无限的人生享受。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