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放手: 爱,不一定要如此沉重
多年前我曾在门诊看过一位因失眠及忧郁来就诊的女士,她多年的压力来源,是已离婚但仍时常回来找她麻烦之酗酒加暴力的前夫。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常浮现脑海。
她说:「我不得不收留他,因为我怕他去找其它女人,让更多女人再受害!」 这是哪种爱啊?
有一个名词,英文叫codependency,中文有人翻成“关系成瘾”,或是“共依存症”。这个词最早是Melody Beattie在1986年提出,用来描述很多酒瘾或药瘾个案的身边,那个不离不舍、一再被伤害却仍不忍放弃、边骂边照顾他或她的亲密家人。这个人通常是酒瘾或药瘾个案的伴侣或是父母,但也有儿女挑起这个角色的。
通常,这样牺牲的爱并无法改变对方的成瘾行为,反而是赔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甚至健康。心理学上解读这位无可救药的「拯救者」,认为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未能发展出清楚的自我界线、渴望紧密依付之关系来填实生命之虚…于是把别人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一肩挑起,想要改变对方,拯救对方,终至与对方如烂泥之生命和成一团而陷于无法自拔的痛苦的关系中!
Facing Codependence 《病态互依症候群》不论是甚么心理机转造成codependency,其实这样损己却未必利他的行为是相当普遍的,并非只存在于酒药瘾个案的家人;本文一开始所提到那位自我牺牲的女士也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想想自己或周遭的家庭,有多少做妻子的从婚前的爱娇美女,在婚后逐渐变成邋遢唠叨的黄脸婆?她爱丈夫,为丈夫打点生活大小事,但也管东管西,期待丈夫完美表现;却忘了如何善待自己,保养自己!有了孩子后,这些妻子更是把她们对丈夫的爱转移或扩大,变本加厉投注到孩子身上,于是接下来的二十年完全失去自我、奉献家庭!问题是,人非耶稣,岂能无私的奉献?在关爱的同时难免有委屈抱怨;更别说「为了他好」所附带的无穷意见,甚至到坚持自己是对的,控制对方,要对方听自己的…终至成为惹人厌的婆婆妈妈而自怨自艾!
不论男女,都有可能不自觉陷入这种过于沉重的爱,让对方感受被控制、快窒息,反而做出更多反抗、令人生气的行为,或是干脆逃之夭夭。为了避免这样两败俱伤的下场,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照顾好自己,而且永远把自己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毕竟无法保全自己,如何照顾他人?即使眼看最亲爱的人正在沉沦,也要先把自己关照好才有能力去拉他一把;否则很可能是一起被拖下水而救不了他呀!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