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
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死亡的概念通常也会改变。
年龄较小的孩子一开始常常认为死亡和睡觉很像。他们觉得:“我晩上睡觉,可是早晨就可以醒来。”他们会说:“奶奶可能是太老啦,在躺椅上躺着躺着就睡着了,她总是会醒过来的。”
不管是小睡,还是晩上沉睡,就算睡得再久,也都会醒过来的。
因此,孩子有时候会希望死去的人在某个吉祥的时刻可以重生。他们或许会往尸体上泼水,想要努力把它们救回来。
孩子还会通过各种心理招数避开死亡这一话题,最简单的就是尽量不去考虑。
三岁的简开始对死亡有所意识,于是无不担忧地问妈妈,死人还会再次睁开眼睛、说话、吃东西、穿衣服吗?
简的妈妈回忆说,“她泪流满面地问着问题,突然又说,‘我还是继续喝茶吧’“。
无独有偶,当妈妈对五岁的理查徳说,他会在很久以后才会死去,小家伙笑了,然后说道,“那就好。我一直都在担心呢。现在我觉得开心了”。然后他又说,他想要梦到“去购物,去买东西”。
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招数和成年人想到自己死亡时的反应惊人地相似。
成年人也会停止考虑死亡,用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硏究发现,当实验人员暗示成年人思考死亡的问题后,成人也会岀现“別担心,想一些开心事”之类的想法。
成年人在想到死亡之后的惯常反应是将注意力转向美食和奢侈商品——“咱们去吃饭,去购物吧。”
孩子还会计划着永远都不要长大。他们会告诉自己,“只有老年人才会死。我不是老年人,所以,只要我不长大,就不会死”。
彼得潘,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就是儿童文学中“长不大策略”的典型案例。
已故艺人迈克尔·杰克逊,一个在他的梦幻庄园永远长不大的男孩,也是真实生活中这一策略永远挥之不去的例证。
在很多儿童故事中,死亡都被拟人化,扮演着坏角色。
邪恶的女巫、小妖精、食人魔的身形和脸蛋象征着致命的恐怖。他们诠释着死亡,将这一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可控化。
让死亡具有人类的外形,战胜它就容易多了。
如果死亡是人,就可以和他理论、讨价还价,可以哄骗,或是通过人类的超级智慧、力量或是外在的魔力将其制服。在5~9岁的孩子看来,如果足够敏捷、聪慧,不被对方擒获,就可以避开死亡。
的确,在很多童话故事中,儿童英雄通常可以通过聪眀的方式避开死亡。
格枺兄弟及安徒生笔下的故事总是充满致命的威胁,可是,故事中的孩子却很少屈服。
在《绿野仙踪》中,多萝西也逃出了坏女巫的手心,逃过了死亡;匹诺曹从一个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哈利波特也一再利用魔法,逃过了死敌伏地魔的攻击。
还有一种抗拒死亡的策略,就是将救世主人物化。
在孩子看来,父母很了不起,似乎无所不能,无论何时,都可以满足他们任何肉体或精神的需求。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相信故事中可以左右生死的超能存在也就很自然了。
白雪公主和睡美人都没有真正死掉,她们只是在等待那个可以保护和解救她们的人,用真爱将她们唤喚醒。
即使耶稣在十字架上遭受了万般痛苦,他也没有真正死掉,上帝最终将他带到了天堂。因此,他才可以解救你,解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所有那些已故的亲人,等你们所有人都死后,还可以在天堂重逢。
拉斐尔《基督复活》从父母那儿得到了慰藉,从富含各自文化色彩的故事中得到了鼓励,孩子们才格外相信他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听到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声说自己永远不会死就不稀奇了。
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其六岁的时候说,“我有三个愿望——永远都不会死,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拥有所有的电子游戏。”虽然他并不确定自己的愿望会成真,但依然信誓旦旦。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