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儿童”、“郁金香儿童”和“兰花儿童”概念渊源
我们和育儿专家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提到蒲公英儿童、兰花儿童。那么,这些心理学术语是什么意思呢?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心理学家用蒲公英、郁金香和兰花形容一个人敏感性的程度。
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W.Thomas Boyce和亚利桑那大学的Bruce Ellis发表了一篇讨论生物敏感性情景的论文(Boyce & Ellis,2005),提出了“应激反应的起源和功能的进化发展理论”。
该论文首次将适应能力强的“蒲公英儿童”和高度敏感的“兰花儿童”的概念引入发展心理学中。在此之前,杰罗姆·凯根对儿童敏感性的研究有着卓越的贡献。
Ellis, B. J. , & Boyce, W. T. . (2008). Biological sensitivity to contex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183-187.(First published: February 2005) DOI: 10.10170S095457940505014Boyce和Ellis在这篇论文中用不同的花卉隐喻了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这些植物名称代表的属性,源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
蒲公英儿童
瑞典成语maskrosbarn(蒲公英儿童)指的是这样一些儿童——他们的能力与那些反应显性性状较低的儿童不同,他们在遇到任何情况时都能生存甚至茁壮成长。
他们就像蒲公英一样,在不受土壤、阳光、干旱或雨水影响的情况下都能茁壮成长一样。
对这些儿童的观察显示,尽管经历了重大逆境,但是他们依旧呈现了复原的能力、积极适应能力和广泛发展的能力。
兰花儿童
瑞典成语orkidebarn(兰花之子)可以更好地描述那些敏感的个体——他们就像兰花一样,其生存和繁荣状况与周围环境的养育或忽视密切相关。
兰花如果被忽视,就会迅速凋谢;如果兰花得到支持和精心培育,那就会是非常精致和美丽的花。
郁金香儿童
2018年,Pluess和他的同事在《转化精神病学》上发表了论文《蒲公英、郁金香和兰花:低敏感、中敏感和高敏感个体存在的证据》正如论文标题所阐明的,这项研究将“郁金香”的隐喻添加到敏感性光谱中,用于表示敏感度连续光谱上的“中等灵敏度”。
Lionetti, F., Aron, A., Aron, E. N., Burns, G. L., Jagiellowicz, J., & Pluess, M. (2018). Dandelions, tulips and orchids: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low-sensitive, medium-sensitive and high-sensitive individual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8(1). DOI: 10.1038/s41398-017-0090-6作者解释了用“郁金香”来描述中等敏感度的起源:“虽然我们能够确定一个高度敏感(兰花,31%)和一个低敏感组(蒲公英,29%),但我们也发现了第三组(40%)具有中等敏感度的特征。在园艺界,郁金香不如兰花那么娇嫩,但它们没有蒲公英那么健壮或有弹性。
现在我们知道儿童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30%娇贵、敏感度高;30%心大、适应能力强;还有40%给点阳光就可以灿烂。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086.html